没错,据我目前的了解,对于所有那些现在至少有30年历史的供暖设备,转换期限只有2到3年吗?考虑到交货时间和手工艺人的可用性,这几乎意味着要立刻开始行动?!
这需要再详细查阅。
不过我觉得那么老的锅炉本来就已经是“倒计时”状态,可能只是因为现有保护才被允许。即使如此,在设备故障或产权转移时也已经有相关规定。
不过这里确实存在差异。夜间蓄热电暖器每台加热器都需要一根粗电缆,可以比较轻松地改装。暖气片需要管道,这也还能实现。从煤炉到燃气供暖都属于高温范围。要用热泵则必须进入低温范围,这就需要铺设表面采暖。地暖最麻烦,因为得拆除整个找平层,而且门和插座也不再合适。我现在更倾向于用吊顶采暖。但为了让低温也能发热,建筑围护结构必须相应改造。这又会牵扯出一系列后续问题。另一方面,人们又不想用年效能比仅为2的热泵。
在夜间蓄热电暖器时代,房屋内墙通常带有暗线或壁纸下的钢槽线。这些电缆既不够粗壮,也没有为设备安装位置、电力分配或房屋连接设计。
改装燃气供暖需要街道挖掘、进场地深挖以及管线进屋,屋内还需安装暖气片管道。这导致表面安装布线不美观,或者需要对地板结构进行改动。
热泵并非必须配合地暖。
一方面有低温暖气片(是的,确实要换,而且需要更大采暖面积),另一方面热泵也可以在高温模式下运行,但效率会降低。近年来热泵在整体效率和高温运行方面都有明显提升。顺便说一下,年效能比为2的热泵(这是很悲观的估计)使用成本可以和燃气竞争,而燃气由于液化天然气(LNG)价格上涨,未来不会再像以前那么便宜了,不过那是另一回事。基本上你说得对,保温措施应优先于设备改造。能源消耗少,费用和排放自然也少。
我认为应有一条规定允许将保温改造作为更换锅炉的替代方案,比如延期10年更换期限。
热泵还可以做成分体空调形式,挂在房间顶棚上,2-3天内即可完成一个房屋的安装。
此外,混合供暖也能用,也就是说,在纸面上可以“凑齐”可再生能源比例,就像过去10年用燃气和两个“摆设型”太阳能集热器一样。颗粒炉也可行,而无需改动暖气片或这里暗示的“核心翻修义务”。
我觉得,从这场讨论中可以明显看出,哈贝克的那个混乱计划永远不会按他设计的那样被直接批准。旧建筑确实需要翻修,肯定如此!可能目的是安装热泵(我们就是这么做的),但这需要时间和资金,必须理性而合理地进行。我觉得我们的绿色哲学家搞出来的这些东西又极其缺乏规划。看看那个摇摆不定的决策最后会变成什么吧……
细节上批评是合适的。
考虑到这里涉及如此漫长的时间段,反复调整同样很重要,就像过去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