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的是申请者的问题,还是可能是你们的问题?我最近和一家中型企业聊过,他们抱怨只有边角料来应聘,而且这些人连最简单的办公室工作都做不来。
关于工资的问题,他们说:“他们应该庆幸拿到最低工资!”
问到月薪,他们回答:“每个月不一样,我按实际工时付钱。比如二月份工作天数比七月少!”
问到培训时,他们说:“我还能教什么?我只说了一遍。然后我就指望新人会了。毕竟是付钱让他们做的。”
到现在他还不明白为什么找不到好员工,公司员工流动率这么高。。。
我想说的是,不是所有问题都在申请者。很多时候问题也在企业,以及企业如何设计招聘和入职流程。如果连招聘都糟糕,我为什么还要来应聘?
前几天我在一部纪录片里看到一家木工厂老板,他根据目标群体通过不同社交媒体渠道找员工。在Xing招聘土木工程师,在TikTok找学徒。同时,他给员工提供福利,比如正经的企业年金、继续教育机会和“学徒班车”上下班。他收到很多好简历。
很多企业还没意识到,过去几十年劳动市场已经改变。那种“雇用就解雇”的政策,配合“一年无条件合同,再续约一年,最后考虑长期录用”的做法,留下了痕迹。申请者现在更仔细地挑选工作。从企业文化开始,关注工作条件,最终才是对员工的尊重,比如合理工资。
完全同意!!!
我不想讲太长,但我确实看到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关键词是工作与生活平衡、自我实现和自主权。大家逐渐明白,生活不只是拼命工作、被奴役,只为了买房子,然后临终时发现连女儿的第二个名都不知道。
这完全是个人的决定。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想做的(职业方面,别泛化,总有例外,但这里不是政治讨论),无论是在麦当劳车道发餐,还是在哥斯达黎加的丛林里工作。只要不伤害他人,他/她/它就不是“没用”的。每个人都需要吃饭,每个人都有尊严(比如满足于最低工资)。
我对工作也没激情……而且我有较高的学术背景,负责人员管理,工资在统计上属于最高5%……我不是没用,我有别的优先考虑。但如果我女儿将来想去印度学瑜伽,只因为那能让她快乐,她就应该无条件去,哪怕她本该被期望成为医生或律师。
抱歉,稍微跑题了,无意冒犯,只是表达另一种观点。
现在回到建筑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