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rtill
2023-11-06 10:46:10
- #1
对于被动房来说,与建筑能效法标准或KfW高效能住房不同,没有技术最低要求,目前也没有合适的资助政策。前者大概导致了后者的缺失。
仅有德国被动房研究所,其目标值规定年度热需求不得超过15 kWh/m²,最大供暖负荷为10 W/m²,且在50 mbar压力差下气密性须达到低于0.6/h。
这些要求完全基于物理原理,源于仅通过新风预热来供暖的方式。给定的最低换气次数下,可以通过接近40°C的温度达到10 W/m²的限值。若供暖负荷更高,则需要更多空气或更高温度。
除此之外,也可以简单地使用红外辐射加热器或其他电直接供暖设备代替空气预热。我建议使用电热地板供暖,以获得最佳舒适度。
当居住面积达到一定规模时,额外安装的中央空气-水热泵连同电费节省,确实比PHPP设计的额外工作量和附加保温更经济。建筑成本大致相当,最终直接供暖的电费增加与热泵的额外维护成本相互抵消。
大多数能源顾问不会建议被动房设计,就像多数暖通承包商更倾向于设计较大容量热泵一样。主要是避免过冷,出了问题就成倒霉蛋。此外,用户也必须具备匹配的使用习惯(通风),且施工监管必须严格执行(关键在于热桥及窗户和连接部位的气密性)。
在施工不好时,通常仅多出3-5 W/m²的供暖负荷,且不易察觉,因为暖气能够补偿。但被动房里,这会导致居室温度降至18°C。
被动房设计者应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且最好在具备相关知识的同行处积累经验后再独立操作。
那些被动房业主房屋不温暖的案例验证了这一点。
总体来看,被动房虽未真正成为标准,但现代建筑中的绝大多数知识(气密性、最低换气率、避免热桥)最终都源自早期被动房的研究和建筑实践,并由此继承过来。
仅有德国被动房研究所,其目标值规定年度热需求不得超过15 kWh/m²,最大供暖负荷为10 W/m²,且在50 mbar压力差下气密性须达到低于0.6/h。
这些要求完全基于物理原理,源于仅通过新风预热来供暖的方式。给定的最低换气次数下,可以通过接近40°C的温度达到10 W/m²的限值。若供暖负荷更高,则需要更多空气或更高温度。
除此之外,也可以简单地使用红外辐射加热器或其他电直接供暖设备代替空气预热。我建议使用电热地板供暖,以获得最佳舒适度。
那么其他供暖设备可以省略(除了瓷砖区域,尤其是浴室的电地暖,为了舒适)。我还没听说有人用如此极简供暖建造了EH40。这种全功能的空气源热泵配水地暖真的便宜到人们愿意省去PHPP的额外能源咨询费用和为更高建筑标准所付出的额外保温措施吗(认真提问)?
当居住面积达到一定规模时,额外安装的中央空气-水热泵连同电费节省,确实比PHPP设计的额外工作量和附加保温更经济。建筑成本大致相当,最终直接供暖的电费增加与热泵的额外维护成本相互抵消。
或者加价真的那么高?还是对科学和能源顾问缺乏信任(或许是合理的),以致于怀疑这是否真的能行?
大多数能源顾问不会建议被动房设计,就像多数暖通承包商更倾向于设计较大容量热泵一样。主要是避免过冷,出了问题就成倒霉蛋。此外,用户也必须具备匹配的使用习惯(通风),且施工监管必须严格执行(关键在于热桥及窗户和连接部位的气密性)。
在施工不好时,通常仅多出3-5 W/m²的供暖负荷,且不易察觉,因为暖气能够补偿。但被动房里,这会导致居室温度降至18°C。
被动房设计者应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且最好在具备相关知识的同行处积累经验后再独立操作。
那些被动房业主房屋不温暖的案例验证了这一点。
总体来看,被动房虽未真正成为标准,但现代建筑中的绝大多数知识(气密性、最低换气率、避免热桥)最终都源自早期被动房的研究和建筑实践,并由此继承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