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气片之所以安装在窗户下面,是因为正如其他人提到的那样,窗户在房间里是冷桥。
由于穿透窗户的“冷”空气会下沉,暖气片上方的格栅将其引导,通过加热后,再从下方排出暖空气,暖空气在房间内上升。
不是针对谁,只是为了防止别人采纳这个说法:不对。
1. 暖气片过去和现在总是在外墙某处安装,虽然有例外。这是因为建筑的传热损失主要发生在外壳,若暖气装在内墙上,其温度会较低,导致气流紊乱、冷墙结露及其他问题。在新建建筑中,外墙的高保温性能使这点不那么重要,但仍然有帮助。地暖通过全屋均匀传热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外壳保温越好效果越佳。
2. 窗户不是热桥(也不是冷桥)。热桥是另一回事。有的是几何形状引起的热桥,比如建筑物外角,或者结构上的热桥,如内墙与屋顶或墙体的连接处等。窗户是建筑构件,通常(在同等能效标准下)比不透明外墙的传热系数(U值)更高,导致更大热损失和构件内侧表面温度较低。旧窗户(1994年前)U值很高,导致室内空气在该处显著降温,冷空气因重且密度大而“下沉”。其实并非大量冷空气进入,除非有(糟糕的)窗框通风器或非常老旧的窗户且风很大。
3. 暖气片内的空气不会从上往下“下沉”再加热。对流式暖气片利用烟囱效应,其机理是地面附近较冷的空气进入暖气片间隙被加热,受热后膨胀且密度降低,从而上升(类似热气球)。这种过程中下端入口处形成低压,从下方吸入更多空气——这是热表面天然的烟囱对流。
暖气片置于窗下时,窗户处下沉的冷空气与暖气片排出的上升暖空气相抵消,结果是……没有冷风,没有冷表面,而是暖空气沿窗户流动使其干燥,且室内温度分布均匀。
新型窗户的热损失明显较低(不及旧窗户的三分之一),此效应几乎消失,地暖可无限制使用,暖气片也可以装在其它位置。
顺带一提,新建筑中的地暖典型温度为30-35°C,而传统暖气片无法达到此温度水平。对流暖气片为利用烟囱效应,需要约15-20°C的室内外温差,否则主要依靠表面辐射传热。若温差不足,则暖气片需大幅超尺寸设计,否则烟囱效应不足发挥。
因此,即使设计良好,也需约45°C供水温度和35°C回水温度。也可以主动通风,如风冷空气源热泵工作原理,但舒适度会降低。但如此一来,即便无地暖,暖气系统温度仍能低于4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