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成本目前正飙升

  • Erstellt am 2021-04-23 10:46:58

mayglow

2022-11-17 11:18:24
  • #1
我觉得,那可能就是被取消的附加费吧?当时的想法是,不是让新签合同独自承担上涨的成本(或者如果不能承受,公司可能破产),而是部分转嫁给老合同的老客户。不过,在这问题彻底讨论清楚之前,大家早就大幅提高了新签合同的价格,至少基本没有出现大规模破产浪潮,媒体看起来也更像是“现在那些已经赚大钱的公司,可以从所有客户身上多收点”,所以最后还是被取消了。但其实这正是 所说的方向: 这本来就是附加费要稍微缓解的事情。不过如前所述,最终并没有实行。至于附加费增加的收入是否真的使新合同的价格降低,谁知道呢。大概有一点效果,但我怀疑这是否能完全传导下去。 虽然我们这边还要很久才有变化:那大家搬入新建房时是怎么处理的呢?因为竣工日期可能还有不确定,那段时间是不是得同时承担房贷和租金?供应商合同又是怎么处理的?暂时是不是要同时签两个合同?大概是保留旧合同,同时让新房用基本供应合同,或者用按月可解约的合同,通常是怎么办的?
 

Winniefred

2022-11-17 11:56:13
  • #2


是的,问题就出在那里。那其实不容易查清楚。
 

SaniererNRW123

2022-11-17 11:57:37
  • #3

没那么难。
输入你的邮政编码到主页和燃气页面。这样马上就能知道你是否有供应。
 

Winniefred

2022-11-17 12:19:33
  • #4


这可真是很多工作。一个一个地查找,然后凭运气试试。德国有成百上千个市政公用事业公司。我就是这个意思,
 

SaniererNRW123

2022-11-17 12:25:54
  • #5

你真不简单。我早就假设了弗伦斯堡的市政公用事业公司不一定会给弗莱堡的客户供电。

谁会那么 去问德国每个市政公用事业公司?一般都是选取附近的市政公用事业公司,认为它们很可能为你服务。其它的情况都有比价平台。
 

dertill

2022-11-17 12:32:45
  • #6





大多数市政控股的市政公用事业公司和能源供应商有长期采购策略和分期计划,按计划持续采购电量。通常会预先采购90%的预计用量,一年期的。
剩余电量则会在市场上短期补充购买,或将多余的卖出。
这些公用事业公司的供货合同价格形成,与某个交易日凌晨5点的盘中价格完全无关。
对公共企业和基础服务供应商,采购也有法律要求以降低风险。
因此他们很少能提供基于现货市场投机的最低价格,而多以长期平均价为基准,合理估测和经验判断下价格会更低一些。
那里不会有丰厚利润,反而基础服务提供者必须接受客户,即使未提前采购对应用电量,只能临时高价买入。
这会在下一次价格调整时体现在所有基础服务用户中,额外费用分摊。
私人运营的能源供应商无此规定,可采取风险更高的策略,因此有时能提供更便宜的价格,但遇到交易所价格波动时常面临现金流问题或被迫解约客户。
比如像Tibber这样的新模式,将风险转嫁给客户,通过客户使用平台收取固定费用或在采购价上加价盈利。

以EEX交易所而言,下周电力期货价格为基础载荷约200欧元/兆瓦时,即0.20欧元/千瓦时,峰时约240欧元/兆瓦时(白天约需75%为峰时);2023年第一季度约300欧元/兆瓦时。
到2023年中,没人还能提供每千瓦时含税25-30欧分的价格,因为价格已经持续一年多保持在200欧元以上(净价+电网费+税费+增值税)水平。
 

类似主题
07.01.2016基本供应商家庭连接 - 然后更换供应商?11
31.10.2016与基础供应商一起加热找平层?!12

Ob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