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out**
2022-09-06 15:25:02
- #1
到2040年,计划核电站的总额定功率达到150吉瓦。也就是中国目前可再生能源产量的七分之一。
那么,核电站的利用率超过90%,也就是说每年满负荷运行时间超过8000小时。非常容易规划和预测,且可调节至额定功率。
中国风电的满负荷小时数大约是3000小时,最好的地点可能是4000小时,规划和预测难度大,当前可用功率更多依赖随机因素。
光伏情况更糟,中国大约只有1500满负荷小时。
所以5千瓦峰值光伏发电量约为每年7500千瓦时。
而1千瓦核电站容量每年可发8000千瓦时。
换句话说:仅给出新装机额定容量而不说明可达到的满负荷小时数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大错特错!
或者说:要用风电/光伏混合发电获得4千瓦的年发电量,必须建设约1千瓦的常规发电能力。只是光伏/风电混合的波动性很大,要么需要配备一座备用常规电厂,要么需要巨大的电力储能。
也就是说,要保证1千瓦的可靠功率输出,你需要差不多1千瓦的常规电厂(保持待命状态)加4千瓦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机。或者4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机加储能(光伏至少需要满足两个月冬季需求,风电约需满足一周需求)。
煤炭情况确实不同,中国是真正的“世界冠军”。不过我认为煤炭对中国来说是一种过渡技术,迟早会被清洁能源取代。
煤炭至少是缺少储能时的替代品。夜间风力不足时必须有发电方式,否则会导致停电。德国越来越倾向于后者,而我推测中国更倾向于前者。
为什么储能技术没有明朗的前景?德国目前每天用电约83吉瓦。仅现有60万辆纯电动车的储能容量就有41吉瓦,不到一半。
为什么不直接说每小时83吉瓦?甚至每秒都可以说!吉瓦是功率,是瞬时的供电能力。功率不是消耗的东西,而是供给的能力。就像一台输出100千瓦的汽油机。那20升汽油或200公里行驶里程,是在一小时内完成的工作量。工作量=功率乘时间。
那么电动车有电池用来储存工作量。你说的是41吉瓦时的储能能力。这相当于83吉瓦发电厂在约30分钟内能供应的电量。但如果夜间仅有41吉瓦的供电能力,因为风不够强,那可以用电动车电池回放电网。条件是电池全部充满,没人马上要用车,并允许电池电量降至0。这种情况下,可以补足电厂减产的1小时,41吉瓦×1小时=41吉瓦时。之后就没电了,停电几天。
作为对比:2020年德国发电总量约为5000亿千瓦时,即500000吉瓦时,而你说的41吉瓦时……差距约1.2万倍。即使60万辆电动车变成6000万辆,差距依然是120倍。而且这样就没电车可用于驾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