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式上升的问题在于,一旦它们获得动力,就很难阻止。
在欧洲,为了推动工资要求,需要 a) 工会 和 b) 集体协议。这两者比起70年代要弱得多(非常多!)。我甚至不知道现在是否还有任何一个集体协议存在。它们曾经是标准。启动这样一个螺旋远比70年代困难。在美国,由于高度流动的劳动力市场,有一个完全不同的体系,无法比较,这也是目前再次显现的情况。他们接近充分就业和炽热的经济状态。但在这里?什么都没有!
利率差距扩大的情况是常态,毕竟市场根据所感知的风险进行调节。异常情况是中央银行为个别国家设定利率。
在货币联盟中这绝不是常态。这只适用于不同的货币。如果把这看作常态,那就不应建立货币联盟。
如果联盟的不同部分有不同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应当通过政治手段解决。
政治解决方案是共同的2%通胀目标。结果只有法国基本遵守。德国是最大的偏离者之一。这是因为人们坚信是中央银行“控制”通胀,自身无需采取行动。这是错误的,基于一个错误的经济理论。 如果不通过财政政策围绕2%的通胀目标进行调控,就无法稳定维持货币联盟。证毕。
问题不在于购债计划的结束,而是此前市场被扭曲了。
这种“扭曲”曾是货币联盟明确的目标之一:要变得足够大,以至于大型投资者的套利交易——即货币投机——会在中央银行碰壁。虽然这些交易从定义上讲属于“市场”,但它们经常导致货币被错误地估值。 如上所述:如果不希望这样,就不应建立货币联盟。 总之,你提供的论点适用于拥有自身货币且基于某些前提,其中最重要的是某种形式的价格、需求与利率“均衡”。 而我的观点是,我们实际上没有自己的货币(机制不同),而且这种“均衡”是经济学家们为了构建理论体系而想象的拐杖。描述经济不需要任何“均衡”,而且实证上也从未在任何地方发现过。它只是某些经济学派的要求,不是事实,在实证上也从未被观察到。 但说点积极的:如果因利差问题导致体系瓦解,我们将获得自己的货币,隔夜大幅升值,进而破坏我们的出口模式。虽然几乎没人会再负担得起建房,但那些还能负担的人,会觉得房子变得非常便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