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tian 65
2022-10-02 20:33:16
- #1
再对这个数字数据做一个简短的说明,虽然它也并非完全准确:
计算存在偏差,因为不应该使用室温进行计算,而应使用散热表面的表面温度。对于地板采暖,大约是32度对比8度=24开尔文,对于窗户采暖则是43度对比-5度=48度,不过在-5度的室外温度下,应该取50度比较合适。
这会使结果有所调整。
关于系统技术,我也想发表一些看法。
为了避免在窗户采暖上安装额外的系统技术,只能选择即热式水加热器。
如果浴室位于不同楼层,应电气上互锁。
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但需要考虑。
即热式电热水器在用水量大的情况下并不划算,我不建议为一个四口之家配备长期使用淋浴的用户安装。
无论外面多冷,在德国,热泵每年有330天至少能达到1.8的COP。
由于热水温度越高,热泵效率越低,因此建议热泵持续以35度的供水温度运行。通过带有一次/二次回路的蓄水器,新鲜水以流通方式加热至35度,必要时再送入即热式加热器,将温度小幅提升至45度。
这样可以限制即热式加热器的功率需求,避免军团菌问题,并且无需像生活热水储水器那样保持60度的温度。
我为何如此详细说明?因为在热泵系统中,这些组件本来就已配备。投资生活热水热泵并配合窗户采暖,会不成比例地推高初始成本。且如果单独用于冬季热水制造,效率会大打折扣。
我真的很希望看到一个理性、数学上准确的分析,包括所有附带现象,这样才能为技术了解充分的购房者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肯定存在使这项技术看起来有吸引力的理由。
但希望这些理由是可理解的,且没有虚假承诺。
我只想说:舒适感、热量薄层、无惰性、易检修、系统技术、后期改造、水感应、交货期、制造过程等等。
耗能并不属于其中。
但总是会有些问题存在。
此致
Christian
计算存在偏差,因为不应该使用室温进行计算,而应使用散热表面的表面温度。对于地板采暖,大约是32度对比8度=24开尔文,对于窗户采暖则是43度对比-5度=48度,不过在-5度的室外温度下,应该取50度比较合适。
这会使结果有所调整。
关于系统技术,我也想发表一些看法。
为了避免在窗户采暖上安装额外的系统技术,只能选择即热式水加热器。
如果浴室位于不同楼层,应电气上互锁。
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但需要考虑。
即热式电热水器在用水量大的情况下并不划算,我不建议为一个四口之家配备长期使用淋浴的用户安装。
无论外面多冷,在德国,热泵每年有330天至少能达到1.8的COP。
由于热水温度越高,热泵效率越低,因此建议热泵持续以35度的供水温度运行。通过带有一次/二次回路的蓄水器,新鲜水以流通方式加热至35度,必要时再送入即热式加热器,将温度小幅提升至45度。
这样可以限制即热式加热器的功率需求,避免军团菌问题,并且无需像生活热水储水器那样保持60度的温度。
我为何如此详细说明?因为在热泵系统中,这些组件本来就已配备。投资生活热水热泵并配合窗户采暖,会不成比例地推高初始成本。且如果单独用于冬季热水制造,效率会大打折扣。
我真的很希望看到一个理性、数学上准确的分析,包括所有附带现象,这样才能为技术了解充分的购房者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肯定存在使这项技术看起来有吸引力的理由。
但希望这些理由是可理解的,且没有虚假承诺。
我只想说:舒适感、热量薄层、无惰性、易检修、系统技术、后期改造、水感应、交货期、制造过程等等。
耗能并不属于其中。
但总是会有些问题存在。
此致
Christ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