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假设非常强烈地依赖于当前的情况,所以在“数值”上并不稳定——计算出的最优自有资本比率(仅在金钱意义上的最优——其他所有因素如安全性、风险、生活感受都很难计算)在你的假设稍有变化时会有很大波动。因此,每个人都必须仔细审视自己的情况(例如我还有旧的储蓄合同,利率超过4%)——同时也要考虑所有非货币的论点。我认为这些非货币因素比那几个百分点的可能涨跌更重要。
我想计算最优的自有资本比率,但不得不承认我缺乏必要的数学知识。如果你能把它用公式表达出来,我将非常感激。
因此,我尝试通过示例比较某些假设来接近这个问题。当然,批评这些假设很容易,但如果要批评,请具体指出,这样才能进行计算。
到目前为止提到的是储蓄利率,我实际上把它定在了3%,其实太高了;还有建筑价格,在我的计算中也包括了二手房价格(2014-2015年),例如这些并未被能源节约条例导致的价格上涨影响那么大。
不过这两个因素都更倾向于让结果偏向“不倾向于高自有资本”。
在PI方面,关键在于总额(债务)是否“值得”或者是否可行。这绝对不能一概而论。
保障肯定会花费一些,但远没有你暗示的那么多。现在人人都有某种保险(是的,我也给我的房子和生命买了保险),而积累自有资本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保险。
是否值得购买PI很大程度上因人而异(例如短期失业与永久性职业丧失)。但我认为在收入持续减少且债务超过10万时,更可能使用PI。
至于自有资本保障费用,可以粗略计算:
储蓄期的租金 + 上涨的建筑价格 - 资本利息
(根据市场情况,通过较高自有资本可节省一些利率,或者因为利率整体上升而付更多)
尤其是,目前没有人能拥有一个能预测未来的水晶球。例如,6-7年后利率上升时,许多没有自有资本就建房的人可能会遇到后续融资困难,而那时可以买到相当便宜的房子。谁有自有资本谁就能趁机买进。谁知道呢?或者会有其他情况?财务上哪种更好,只有事后才能确定!
正确,没人能预知未来。但或许我们可以达成共识,未来利率几乎不可能比现在低1%以上,而向上则几乎一切皆有可能。
顺便说一下,我的计算假设使用了相应较长期的利率锁定,否则110%贷款也不会享受3.13%的利率。换句话说,这里的“利率风险”几乎完全由“储蓄者”承担,因为他不知道储蓄期结束时利率会是多少。
在此期间,房地产价格是否会暴跌,政府是否会出台新规定/补贴,是否会中彩票、离婚、生五胞胎,或者丧尸启示录来袭,谁都无法预知——这对任何人任何时间都是一样的。
我直接拿出了钱,用它确保了“紧急出售”的安全。但这笔钱我并不觉得缺少。
我想你误解了我的意思。当我提到支出时,我不是指自有资本本身,而是指围绕储蓄自有资本所产生的成本(见上文)。这笔钱的确是你(及所有非百万富翁)缺少的,我说的就是这个。我的意思是,在漫长的“保障”清单(你也可以称之为“未来必需生活支出”)中,有些费用比这更重要、更有可能(例如买新车)。
如果自有资本少,我就得贷款买车,那肯定总体要贵得多。
我在论坛该处见过类似说法。实际上,你确实贷款买了车,因为你还欠银行房贷。每个房主都面临这个问题:在还款期间花出去的钱都会累积利息,时间越长越贵。
另外,另一个论点当然是灵活性,尤其是建房时。你不用追账单、验收和支付申请,可以比较确定地获得现金折扣(有时通过谈判还更多),不用每一欧元都掂量,自己做工的五金店账单也不用都收集,诸如此类。你也可以偶尔用现金付给工匠。
说得好!
如上所述,“计算”或假设并非普适,而是特殊示例。我们已经客观说明了许多理由。我很明确地说:钱也不是万能的(如果只看计算,谁还盖房子)。我把很多风险评估得比较高(相较于€€€),我相信别人也会这样——否则保险怎么存在?
显然无法做出普遍适用的计算,每个贷款机构、每个借款人、每个房屋、每一天都不同,因而有很多个性化的融资方案。示例旨在构建一个合理的案例,基于此可以对“最优”自有资本融资做出思考。我主要想质疑“你需要X%自有资本”这个教条。
我理解安全对很多人很重要。我只是对这种程度保持怀疑。例如这里有多少人没有(足够的)职业残疾保险,仅仅因为太贵?但一旦涉及建筑贷款时为了安全而自我欺骗,钱(以安全的名义)突然不再重要了(我不是针对你!)。这怎么说得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