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uss
2016-02-12 14:33:59
- #1
:不过3%的利率长期来看是不准确的(嘿,按照这些金额,利率超过1%是很常见的)。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2000年至2014年新建房屋的平均利率总共略低于1.5%(“老”联邦州如此,在新联邦州成本增长更低!)。此外,还可以比较2036年不同建筑物的价值(20年旧、价值35万欧元与10年旧、价值47万欧元,二者在销售价值上有差异!)。但结果只显示了我一直说的内容;可能表达得不够清楚(?)。
没有人批评假设。假设的“本质”是估计,没有人知道未来的发展;同样,这些假设因人而异。否则那就是事实。因此,无法计算通用的、最佳自有资金比例(即使仅以货币计)的“公式”。只能根据具体假设,结合个人当前情况,估算是储蓄更好还是不储蓄更好——并权衡财政差异与风险及利弊。
我们应该制作一个表格,输入假设并显示最终差异,这样想知道的人可以输入自己的情况。
我想你在这里误解了“大局”。我实际上没贷款买车,而是仍在还房贷。债务终归是债务,但如果贷款买车,成本可能更高(利息,特别是如果想贷款100%)比房贷高。否则我可以说,每天吃饭都“贷款”,因为我还欠银行房贷。我写的也只是“贷出”的内容。还有我的电脑!(此外,我已经为房贷进行了最大额的特别还款,所以没有资金闲置)。
显然,提高还贷额会节省复利利息,这对储蓄者和非储蓄者同样适用,但这与主题无关。比较时,应在相同条件、相同“操作”或花费下进行。
此外,储蓄本身的成本并不高,视计算方式而定。我们讨论的其实不是手头上的钱,而是(不卖房的情况下)30年后谁的债务更少或没有债务。但20年前也没有钱买车、养孩子或其他。
关键是中间的这些年——尤其是开始的几年——如果没有自有资金贷款,前15年一定更难,更有风险,因为没有储备。
这个“最佳”比例因案例差异极大。通常,当论坛用户提问时,回答者会结合提问者的信息分析,所以不能一概而论“教条”。否则,大多数人应该同意至少有“附加费用”(通常因地段需求达到4万欧以上)+某个百分比的自有资金这一点。
我认为我们应当先确定计算所需参数(即哪些参数,而非具体数值),然后建立一个表格,让每个人自己决定愿意承担多少风险,或哪种方案更适合他。
因此,我尝试通过示例性地比较某些假设来接近这个问题。当然,很容易批评这些假设,但请具体指出,以便我们计算。
没有人批评假设。假设的“本质”是估计,没有人知道未来的发展;同样,这些假设因人而异。否则那就是事实。因此,无法计算通用的、最佳自有资金比例(即使仅以货币计)的“公式”。只能根据具体假设,结合个人当前情况,估算是储蓄更好还是不储蓄更好——并权衡财政差异与风险及利弊。
我们应该制作一个表格,输入假设并显示最终差异,这样想知道的人可以输入自己的情况。
我想你误会我的意思了。当我在这里说“费用”时,我不是指自有资金本身,而是围绕储蓄自有资金的成本(见上文)。这正是你(以及每个非百万富翁)非常缺乏的,我提到这是因为在漫长的“保障”清单中(你也可以称之为“未来的生活必需成本”),有些事项显得更重要/更可能发生(比如买新车)。
我在论坛上曾见过类似说法。你确实贷款买了车,因为你还欠银行房贷。这是每个房主都会遇到的问题;在还贷期间花的钱都会产生利息,占用资金越久成本越高。
我想你在这里误解了“大局”。我实际上没贷款买车,而是仍在还房贷。债务终归是债务,但如果贷款买车,成本可能更高(利息,特别是如果想贷款100%)比房贷高。否则我可以说,每天吃饭都“贷款”,因为我还欠银行房贷。我写的也只是“贷出”的内容。还有我的电脑!(此外,我已经为房贷进行了最大额的特别还款,所以没有资金闲置)。
显然,提高还贷额会节省复利利息,这对储蓄者和非储蓄者同样适用,但这与主题无关。比较时,应在相同条件、相同“操作”或花费下进行。
此外,储蓄本身的成本并不高,视计算方式而定。我们讨论的其实不是手头上的钱,而是(不卖房的情况下)30年后谁的债务更少或没有债务。但20年前也没有钱买车、养孩子或其他。
关键是中间的这些年——尤其是开始的几年——如果没有自有资金贷款,前15年一定更难,更有风险,因为没有储备。
这些例子在设定上应当是合理的案例,基于此可以考虑“最佳”融资方案中自有资金的比例。我的主要目的是质疑“必须有X%自有资金”的教条。
这个“最佳”比例因案例差异极大。通常,当论坛用户提问时,回答者会结合提问者的信息分析,所以不能一概而论“教条”。否则,大多数人应该同意至少有“附加费用”(通常因地段需求达到4万欧以上)+某个百分比的自有资金这一点。
我认为我们应当先确定计算所需参数(即哪些参数,而非具体数值),然后建立一个表格,让每个人自己决定愿意承担多少风险,或哪种方案更适合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