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价格 - 天然气在哪里仍然负担得起?

  • Erstellt am 2022-07-14 09:22:14

Deliverer

2022-07-15 14:47:27
  • #1

对于“具体”,我在上面已经给出了搜索引擎提示。对于后半部分,我必须提出一个反问:
目前这“社会可接受”吗?
 

mayglow

2022-07-15 15:30:58
  • #2

我觉得我有点搞混了(Marvinius和Scout的说法)
但大致上我理解的是,他们反对“过多”的可再生能源。至少这是我从中读出的基调。由于波动太大,可再生能源不适合作为基础负荷,我们需要大量其他能源来应对“无风”等情况,而这部分会通过化石能源来弥补……因此如果我们放弃(或者不那么强力推动)可再生能源,而更多依靠核能作为基础负荷,我们反而可以减少排放或降低成本。这是我现在的总结,可能我把他们没说的东西强加给他们了,所以才会有疑问,也想了解这是假设还是有更多资料可查。

顺便说,这里不同观点之间的论调相当有趣,有些观点说“如果我们没有这么仓促地退出核能,现在问题会更少”,而另一些观点则说“如果我们没有错过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机会,现在问题会更少”。这里也有人提到“我们曾经在(核能研究)方面领先,但现在已经放弃了”。同样的话也可以用在风能和太阳能身上 ;)

顺带一提,我现在可不想当政治家。短期来看,我既不认为增加核能也不认为增加可再生能源能快速解决即将到来的冬季问题。这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回到化石能源,而这种能源长期来看没人真正想要,要搞到手又绝非易事。“简单开通管道”听起来简单,但完全无视目前的地缘政治压力(国内也不是没有争议)。我们有一定的联盟关系,单方面忽略别人的意愿……嗯,绝对不简单,也可能会有后果。要从别处获取能源也不容易(而且价格极可能大幅上涨)。此外目前有个困境是,大量资金投在长期没人想要的过渡方案上,但我们似乎没得选(因为“早该做”的机会已经错过了)。
 

Deliverer

2022-07-15 15:46:50
  • #3

特别是我看错了,你说的“原子能+化石”,我却回答成了“原子能+可再生能源”……这大概是我的生物学自动纠正。抱歉。



是的……我对此不是很了解。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液化天然气终端及相关船队的建设,通常会需要多长时间?而那些从各种恶棍国家(包括昨天报道的美国!)那么复杂地运来的电价又是多少?我大胆预测一下:投入的时间、精力和资金,完全可以用来建设可再生能源 AND 资助那些不再使用天然气的居民安装热泵。
不过,这只是我的直觉。
 

Scout**

2022-07-15 15:50:35
  • #4


“Schattenkraftwerk”(备用电厂)是其中一个关键词。

这取决于是哪种类型的可再生能源,是哪个地区,以及该地区与其他地区在高压输电层面的连接情况(这个连接越来越不足了!)。还有一个问题是,期望的可用性是多少:每年可容忍6分钟的停机时间,还是6小时,甚至6天?

可以根据供给情况卸载多少负荷,比如工业或热泵(这些设备也因此获得价格优惠)?

在一个大范围的联结电网中区域性平衡,在风电上可能可行,但光伏已经不行了,因为即使在核心欧洲,跨越两个时区的光伏发电功率也高度相关。换句话说,在冬季,每天20:00到第二天7:00之间,整个欧洲都没有发电。每装设1兆瓦的光伏,就必须另外准备1兆瓦的其他电源。事实就是这样!

这整体是一个随机模型。在风力发电和今天的电网质量、供电区域大约是一个联邦州的情况下,通常认为1兆瓦风电需要0.85兆瓦的备用容量。光伏则接近1.0兆瓦。

也就是说,著名的“每千瓦时1美分”之外,还必须包含为备用电厂提供资金和建设材料的成本以及它们的待机损耗。没有这些,就不会有我们所知的电网质量,而更像南非那样每天都有小时级的棕色断电,我们冬天甚至会更久。便宜就是便宜……特别是对风电,这个因素可以通过像 提到的那样分散布局来降低。好。但是这需要一个良好扩展的联结电网,而到目前为止,中欧地区的电网已经基本饱和。电网扩展非常有必要。仅在德国,我们就需要超过一万公里的高压线路和大约三万公里的中压线路。在过去十年里,高压线路只建成了约1000公里。你自己算算……


不是。先坦白说:未来20年内百分百可再生能源是乌托邦。两种发电方式并行运行,务实地发展可再生能源。在区域内尽可能多地发电。用带热电联产的中小型化石电厂补充。扩展联结电网。进口绿色氢气,储存过剩的蓝色氢气。液化天然气终端。

我对核电持冷静态度:要么我们自己在这里建,最好是第四代(液态盐、钍)核电站,这些核电没有你提到的那些问题。如果不在我们这儿建,那就从邻国进口电力(也愿意接受他们第三代核电的问题),付更多钱,嘿,但至少我们可以坚持立场,继续骄傲地贴着“反核电贴纸”,只是换成电动车,逛大街:p 还有第三个选择:大规模煤电厂加碳捕集与封存(即将二氧化碳储存于地底)

归根到底是政治的决定。RWE和EON目前正在英国建新核电站。他们卖给德国电力没问题。他们很乐意接受假设的100分/千瓦时电价。最终承担价格的还是普通老百姓。不过老百姓也投票选政府。事情又回到了原点。
 

Deliverer

2022-07-15 16:06:26
  • #5

坦白说,我刚才才看了五分钟——但趋势并不是1:1,而是趋向于1:0.1。这也与多家研究机构的风能/太阳能统计数据相符。所以不,我们不需要比以前更多也不需要更少的“阴影”发电厂。这很恼人,但事实如此。顺便说一下,核电站的情况更严重,法国正是这样:他们目前需要28个阴影核电站来补偿光核电站的停运。如果天气这么热,另有六个将停网……这得看谁愿意(花钱)了。


没错。不存在的核电站也不会带来问题。我建议每个向我吹嘘这点的人,不要投资光伏装置,而要投资比尔·盖茨。他可是极力宣传这一点,但自己连一美分都没投资过……
 

i_b_n_a_n

2022-07-15 16:17:27
  • #6

你的数据固然宝贵,但来源于“乌克兰入侵前时期”。我看到全球强大的压力带来了变化。而且我们常常惊讶某些事情推进得多快,只要持之以恒?(当然,也有些慢)。我更乐观看待数据,但也不相信奇迹。不过总体上我更乐观,认为20年内实现100%可再生能源在德国是不现实的。

现在我们处境尴尬:秋天不想挨冻,也不想德国工业因用电中断而导致经济衰退。还希望长期用可再生能源满足需求,不只是为了气候,也为了社会可承受的能源供应。关于氢气,我态度矛盾,因为工业界喜欢用“绿色洗牌”的营销话术,但实际供应量和效率往往令人失望。有剩余电力时,倒是愿意用绿色氢气储存和运输,尽管损耗不小。我听说德国大约80%的天然气管道适合输送氢气?

不过根据现有科学观点,你偏好的第四种解决方案——液态盐钍反应堆的商业应用至少还要几十年后才可能。中国的小型测试反应堆只带来2MW热功率。还有伽马射线更“难以应付”,且辐射持续“仅”几百年。孩子们,孩子们……绝不允许引入另一个无法预测的风险,毕竟我们才刚刚摆脱了其他风险。

波浪起伏,
有些路程,
为的就是,
让水流动,
并以丰富、满溢的水量
注入浴池。
 
Ob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