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我尝试再详细说明一次。
先说我的主观看法:认真工作的建筑师/总承包商/总监理/专业承包商/分包商(涵盖所有建筑类型)大约占80%,剩下的20%则由投机者和低价供应商组成。这个判断来源于我多年来对建筑资料的评估。我也发现,那些想在低价供应商处签约的业主,很少甚至完全找不到专业咨询的途径。
针对我最初的说法,即全行业都因低利率受益,你反驳说主要是Billigheim&Co受益,而非整个建筑业。我试图理解这种不同看法。
我依然持此观点,因为这是我每天实际经历的。
最初,建筑行业没有时间从自居住宅补贴取消的冲击中恢复过来。补贴取消后,建筑申请数量下降了超过四分之一,低于上一年份(是2005年还是2006年我已记不清了)。随后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对德国也产生了已知的影响。作为回应,并由欧洲央行带头,低利率时代于2008/2009年左右开始,并持续至今。
直到2009年左右,德国的正规供应商(无论是混凝土建筑还是预制建筑,总承包/总监理或专业承包)销售情况“正常且良好”;而低价供应商则需要大量补贴(厨房、家居自动化等)支持。提供补贴的经营政策受害者之一是IGB。
从2010年左右开始,行业价格明显每年上涨,且通常一年涨两次;有趣的是,管道工的价格总是最先上涨。这意味着材料价格——这里我们真正看到了供求关系的影响——给了第一个信号,也推动了手工费率的提升。这当然也意味着企业终于能补充储备,招聘员工,而这在过去几年是很难实现的。整体来看,这是对各方都有利的事。
顺便说,我相当确定,材料持续涨价是同行Roter Wettbewerber除了一个例外外,选择用自有泥瓦工队伍来建筑毛坯房的原因之一。这在行业内相当不典型,因为风险较高。
别再次误解我——德国所有供应商都从建筑热潮中获益;但20%的人获益远高于其他人!原因很简单:由于历史最低利率,许多本经济条件不该建房、实际上也不能建房的人也在建房。他们固执,不接受理性建议,而是用酒吧闲聊的口吻反驳:“难道只有高收入者才可以建房吗?”在这20%中,总有无良销售人员存在。遗憾的是,银行也只从去年秋天开始认真考虑100%贷款加1%还款组合并非最佳选择。至少现在他们做了这方面的改进,保护了部分潜在购房者免于财务破产(甚至免于自我毁灭)……虽然受害者暂时不愿面对现实。
另一个我看来不利的点是可以通过网络完成建筑贷款。其缺点之一是,本地银行家(至少根据我的经验)能向客户透露其他银行客户与某些供应商合作的经验,提醒他们已知风险。匿名银行机构做不到,也不想做到。
所以,一方面是正规供应商的“正常日常运营”,另一方面是一大批“X”人群,突然之间——如果需要的话,不惜一切代价——也开始建房。这些人资金链极其紧张,必须流向那20%,这使得低价供应商在市场中的份额相当之大,从而验证了我说的:低价供应商才是建筑热潮中主要受益者。至于建筑材料制造商在三大类别中均成为赢家,我就不多说了,这对我来说很合理。
补充一点:这两组之间还有资本投资者,也形成你提到的统计数据。另一点“wewerad”已经讲得很好。
没有低价供应商仍受益于良好经济。如果利率上涨,房市不就要下行了吗?
我不会称之为下行,因为Rote同事在边缘市场赚了附加收入,没有完全开拓新的客户群。因此只要他的经营策略没有错误,销量最多回落到补贴房屋政策出台前的“正常”和市场普遍水平。其他正规供应商情况也会如此。
你也不能低估土地买卖的影响。如果利率明显上升——可能还要等一段时间——土地每平方米的价格增速将放缓。随着中等收入持续增加,客户自然也增加,造就了80%的客户群,因为中等收入者对新房的需求不同,知道要为“赠品”买单。未来的统计数据可能并不会有太大变化。所以,光展示数据不够,还必须加以解读。
最后我很确定,大概在今天起未来5年内,会有大量新建且年轻的房屋被出售。那时不当决策的后果将在公证处协议时显现,而明智的人会因此获益。
莱茵地区的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