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难道不是一直都是这样吗?我认为,以前这很正常。当我的岳父岳母在60年代末建房时,很明显必须节省开支。提前把每分钱都存进建筑储蓄账户是很正常的。盖房子时只建能负担得起的东西也很正常——我岳父岳母当时连中央供暖都被划出了计划,只有靠父母的资金支持才得以实现。入住时,外围地区还远远没完工。客厅里放着一张来自亲戚的旧沙发,衣柜墙也要几年后才装上。建完房的头几年不去旅行,而是去徒步旅行——每分钱都用来偿还贷款。这当时很正常。债务本来就是让人不舒服的。
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对许多人来说,负债已经很正常了——电视和家具分期付款,甚至衣服和度假也是分期付钱。盖房子时更是大手笔,多花几万也无所谓。大家挥金如土,用别人的钱。
对许多人来说,远途旅行已成常态。熟人新建房子时,为露台、车棚和围栏最后都没钱了。去年还是去了两周纽约,得奖励自己——剩下的50周又为没有露台抱怨。各人有各的爱好
我同意你的看法;为我们的父辈喝彩!
我父母1960年和“Neue Heimat”一起建了半栋双拼房子,然后和亲戚一起住在90平方米、三层楼里;那是通过共享才实现的奢侈。还有绝对必要的自我克制,即从不去餐馆,所有东西自己种植/采摘(被迫做生态农),全家共用一辆旧自行车,没有电视,中央供暖太贵,地下室有洗衣盆(也用来宰猪),旅行本来也不常见等等。
这是那种既古老又真实的生活节奏,年轻人常听了只会打哈欠。但我很庆幸自己体验过这种简朴生活,从未感觉缺乏。
我并不想重回那样的生活,但我时常看到有人说今天盖房子尤其困难。其实并非如此!
这完全是因为人们对自身生活内容的期望急剧提升(我自己也有)。诸如“回归全职”(兼职??那是什么?)、居家办公、梦想厨房、自己孩子的浴室、游戏室、智能家居等等这些概念。
我当然不会批评这些,因为我也喜爱创新、美好和享受,但我也还记得那时的情况,因此非常尊重我父辈那代人,他们建造了简朴的小房子,目标是给家庭安全感。我认为应当承认如今大家喜欢奢华生活或者高生活水平,这我绝对认可,也同样喜欢。
但当我看到有人把当年的建房和今天的建房对比,我觉得他对过去的生活只能从有趣的书本上知道,感觉像是在抱怨。
我这已经不止一次盖房了,但我知道自己是在豪华领域,就像这里的其他人一样;我们有时为某些细节斤斤计较……
我们今天在厨房、浴室和儿童房里实现梦想,选用最考究的材料。对那些不把这视为极致奢华(这也很好)和人生幸福的人,恐怕已经无药可救了。
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主要是“晚生一代”的幸运,因为以前的那代人根本不可能做到这些。这不是因为智商不足,而是因为必须成为工匠,没法上高中,且必须把一半微薄的学徒工资交给家里当生活费。那时人们对此非常不满,现在我明白并认为那是绝对正确且负责任的。
幸好我们活在今天,但我就是不想听那种“过去更简单或更容易”的童话……而且这还是在天然石材露台,躺椅上,带风传感器的无线遮阳篷旁,手握一杯普罗塞克的谈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