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话题已经争论了一段时间了。不知怎么的,我觉得大家忽略了事实上几乎一切皆有可能,这正如日常生活所展示的。一位年轻男子自豪地告诉我,银行现在会给他50万欧元。当我问他是否因为得到了这个提议就会接受时,他不理解我的问题。他谈到了放弃度假、限制和改变生活方式等,也就是我现在比以前更认为值得追求的事情。然而,除了他闪亮的眼睛,我觉得缺少的是毫不留情的自我反思,哪怕是一位女性的那种自省。
人们常因高压和经济困难(离婚及其他令人兴奋的事件)被迫过更简单的生活方式,最终这往往虽然痛苦但带来启示。
此外,人们应该承认,自己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摆脱社会束缚(汽车、孩子的配置等……),即便自己这么认为或希望如此。
如果我在国外生活,我绝不会为户外设施花钱,因为未经干预的野外自然就已经很美了。但在德国的住宅区,如果那里看起来同样野性,我不会喜欢,但我也不想因此感到压力。
多年来我故意开旧车,因为它们让我没有压力。车身凹陷我完全不在乎;如果修理太贵了,我就卖掉换辆新的。这种方式我坚持了15年(之前一直开帅气豪车来满足自尊)。
过去,规律外出就餐对我来说是常态,和不断换新科技与服装一样。如今我觉得那样太累了。
总之——在我看来,这种讨论毫无结果,因为总有人觉得被冒犯,因为他们正(理所当然地)过着这样或那样的生活方式。
唯一好处是提问者可以阅读各种不同的哲学观念,找到适合自己的,就像我现在努力做的那样。
大多数人应该在生活中更有勇气,但是!!!遇到不顺时别抱怨,而是重新鼓起勇气……再次失败——
我认出许多自己曾经拥有、今时今日会笑看的观点,但我理解人在某个年龄阶段自然会有这些观点,因此它们或许也是合适的。
如果上面有人先说一声“干杯”,那么我也举杯,敬更多的个性,少些“宅型典型”弗里多林、KfX、LPY等,不论是公寓、独栋住宅还是其他,重点是让个体感到舒适,我无法理解那些常被强加的必备品。我甚至曾一度几乎住在树屋里。
给我看看你的房子(特别是内部!!),我就知道你是谁、你怎样!
你经常在某些帖子里颇为犀利地抨击他人。那不妨换个角度,忍耐一下,不要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