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bias78
2020-07-04 17:28:53
- #1
我对你说的话感到无语,Mio 或 Mill 是 Millionen(百万)的缩写,m 是米,关于这个话题和你的职业就是这么多。
你还把志愿服务扯进来?那些都是出于信念做这件事的正直人,但这跟主题有什么关系?
很高兴你喜欢工作,但责任应该被付出报酬,还是你是你自己和你旁边打印机的团队负责人?
那你怎么想到员工了?这里居然有喷子。对此我只想说一句:“没点儿常识就闭嘴。”(引用结束)
我对你说的话感到无语,Mio 或 Mill 是 Millionen(百万)的缩写,m 是米,关于这个话题和你的职业就是这么多。
你还把志愿服务扯进来?那些都是出于信念做这件事的正直人,但这跟主题有什么关系?
很高兴你喜欢工作,但责任应该被付出报酬,还是你是你自己和你旁边打印机的团队负责人?
哎呀,看到你提出这么激进的论点,我几乎想问问你的年龄和背景了。
我也这么认为,所以我对钱有一个健康的态度,不会让自己被剥削。
怎么样?我妈妈是清洁工,连最低工资都没挣到。她是不是应该为自己为了我们孩子赚到的那点钱感到羞愧?现在这真是一个奇怪的时代,对他们来说,钱比工作付出和对工作的热爱更有价值。我现在每周至少会收到一家大学医院或其他医院的一个工作邀请,但对我来说,工作和环境比净收入1000-2000欧元更重要。
我基本上同意你的看法,但现在的娱乐设备比以前多得多。如果单单考虑现在每个人拥有的各种电子设备,如电脑、打印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等,花费就是几千欧元了。而且手机在很多人手中最多使用两年。此外,网上花钱的速度也快得多。只需两次点击,新衣服就送到家,而且不用在周六下午费劲动身。还有一些以前没有的持续消费,比如Netflix、Spotify、Amazon Prime等。这些都是以前没有的消费品。正如上面所说:仅仅靠节约消费,在当前价格迅速上涨的情况下,对于普通收入者来说,也难以实现拥有自有住房的跨越。
我也是,所以我对金钱有健康的态度,不让自己被剥削
作为80年代初期的孩子,我当然得依赖前辈们的说法。你这里描述的一些内容与这些说法相符,有些则不那么一致。
但我并不是想拿木炉和中央供暖做比较。众所周知,60年代的生活舒适度远不如现在,这是无可争辩的。
但我的论点不是以前一切都更好,而是说到2020年,平均收入者从纯粹经济角度来看,买房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难。这个论点尤其可以从房地产价格指数中得到明显支持。
遗憾的是这里禁止放链接,但每个人都能轻松查到这个指数。
(*平均收入者指的是养老保险中的平均薪资)
可惜60年代还没有数据,指数从1975年开始,所以我们来简单比较一下70年代最后四年和2010年代的价格走势。
例子涉及一栋带平均地块的普通独栋住宅。
中位数(指数=100)为1990年。
1975年到1976年价格指数对比:45.2 / 46.9(涨1.7点)
1976年到1977年:46.9 / 51.5(涨4.6点)
1977年到1978年:51.5 / 57.0(涨5.5点)
1978年到1979年:57.0 / 65.8(涨8.8点)
下面是对比的近4年数据:
2015年到2016年:172.8 / 184.8(涨12.0点)
2016年到2017年:184.8 / 203.2(涨18.4点)
2017年到2018年:203.2 / 221.0(涨17.8点)
2018年到2019年:221.0 / 237.2(涨16.2点)
可以看到近年来价格跳跃明显,是当年完全没有的情况。指数在1995年(130.8)到1998年(126.4)之间甚至有所下跌。恭喜当年买得起的人。
2000年代价格基本停滞:2000(130.8)和2009年(134.4)。
2010年开始房市狂飙,且最近3-4年涨速更猛:
2010 = 133.9
2011 = 138.2
2012 = 143.6
2013 = 152.0
2014 = 164.3
2015 = 172.8
2016 = 184.8
2017 = 203.2
2018 = 221.0
2019 = 237.2
当然有人会说现在利率更低,但这个优势又被必须支付更多首付的事实抵消了,以获取最优贷款利率。而平均收入家庭在这方面越来越吃亏。以如今的价格上涨速度,这也不足为奇。
老一辈如果说年轻人买不起房是因为过度消费,那绝对是片面的。正如前面所说:仅靠节俭应对如此快速的房价涨幅,平均收入家庭基本无法实现买房梦想。
类似主题 | ||
10.09.2015 | 用这部分自有资金和净收入建房可行吗? | 12 |
22.02.2016 | 用我的净收入进行建筑融资可行吗? |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