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觉得很奇怪,家庭收入不高、工资不多的人反而被“引诱”去建房,尽管利率上升时风险已经非常大了……
而那些可以无风险负担得起的人,则必须和所有的新富以及继承者一起在自由市场上争夺有限的地皮。
换句话说,因为你存了钱,有一份好工作,并且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学校和大学教育,你反而被“惩罚”了……
也许还有谁能给我一些建议,告诉我在哪里可以找建房用地,或者应该和谁谈谈。
我不认为这里有人批评你们的存款自有资金。13万并不少。
如果说这里有人批评的可能,是你们计划的储蓄率。
我对巴伐利亚/慕尼黑的工资水平不太了解。但显然这里一些答复者和我一样认为你们的收入相对较高。在我们北方,一对有意建房的夫妻每月大约能存3500欧元。根据你们的租金情况,也许还能更多。
关于当地人模式,我特地为你的问题又查了一遍。其实没必要,因为规则本身很清楚:是的,你们是在“高水平上抱怨”。你们完全可以在2-3年内以非常优惠的条件买下一个很贵的地块,如果你们的建房愿望依然现实且脚踏实地,那就可以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正常且稳健地建房。
这种积分制度的目的正是为了筛选像你们这样的人。
我在你上面的引用内容中保留了一些话,由此我推断你们没有现实地评估自己。
你们属于新富阶层。至少你们的收入具备这个基础。
而且因为有像你们这样收入不错的人存在,不意味着其他积分低或者高的人就不配拥有自己的房子。没人被“引诱”,而是那些积分获得更高、比你们更有资格买廉价地的人更有可能实现。
你们遗憾地将自己视为受害者,但其实并非如此。仅仅因为你们有自己的价值观(贷款上限),并不代表你们的观点就是正确的。
你们没有被惩罚,而是因为良好的教育、优良的职位和高薪而获得了回报。所以不要抱怨[emoji6]
说实话:也许现在是时候考虑,你们怎样才能将对家庭、自有住房和优质教育的愿望协调起来。
人生中经常需要做出牺牲,无论是地域上的妥协、子女数量,还是所从事的职业或工作。
大多数经历过这些变化的人,不会说是牺牲,而是根据具体情况的调整。
只要你们不需要这样变动,可以保持你们的生活方式(当然也不一定非得这样)。
举例来说,通勤我也不觉得是问题:乘公共交通一分钟六十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从城市周边开车四十分钟到大市中心在我们这里很正常。
但私下说:一旦你通勤时间变短,年龄渐长,而且有机会缩短通勤时间,你会珍惜这段多出来的时间。但这通常伴随着经济上的损失。
我个人觉得,在接受完教育进入职场后,适当调整是合理的。二十年后总还有机会放慢脚步。不过如果有了孩子,可能就得做出更多妥协。
而你们还没有走到那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