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筑 - 如何经济合理地建设?

  • Erstellt am 2017-08-07 13:09:12

RobsonMKK

2017-08-08 14:26:15
  • #1
关于这个主题,刚好《明镜》杂志有一篇好文章。汽车制造商搞砸了,所以邮政自己造电动车,并且非常成功。
 

kaho674

2017-08-08 14:35:33
  • #2
目标应该是在行驶过程中为汽车充电。就像有轨电车一样。我相信这已经在卡车上进行了测试。
 

chand1986

2017-08-08 14:42:07
  • #3


讽刺吗?在热力学和效率链方面我真的很懂。顺便说一句,我本来是物理学家,虽然我不在这个领域工作。



加上油箱,加上发动机,加上变速箱。还是这50公斤汽油怎么驱动车轮的?电动车没有这些东西。



电池没有可测量的燃料质量,而是带有重量为0的势能差。所以你比较的是不可比的东西。

现在谈谈能量密度:它对比较来说无关紧要。唯一相关的是效率,因为只有它们能显示化学能(燃料热值)或电势能(电池)转化为运动能量(汽车行驶)的效率有多高。

正如我上述所说,这些效率使我关于燃油电厂+电动车的观点逻辑自洽。

请注意,内燃机有工作特性曲线,而实际运行时很少处于最优范围。真实的效率是通过测试得出的,内燃机大约16%。各种文章说的45%只是其工作特性曲线的最优区间,并非实际能达到的值。纯属混淆视听。而且这16%还不包括炼油和运输到加油站的能源消耗。



不对。今天已经有(仍然)昂贵电动车的人,会在家停车期间充电。那些不是长途司机,而是每天平均行驶40公里的人,几乎不需要在外面充电,或者他们还没意识到,当然应该改变自己的习惯。电应当最好在家里充。
 

chand1986

2017-08-08 14:57:33
  • #4


为什么?这对少数私家车来说有意义,对货物运输来说也不错。但普通私家车90%以上的时间是在停着的,不是在开。这时候充电岂不是更合适。
 

Marvinius II

2017-08-08 15:17:44
  • #5
电动汽车其实在20世纪初就已经存在。后来由于电池容量和充电基础设施等原因,输给了燃油车。这些问题至今仍未解决。尽管没有变速箱等部件,一辆特斯拉S的重量仍比一辆同类燃油车重大约500公斤。没有像汽油那样的高能量密度电池和几分钟内完成的快速充电,这件事是无望的……
 

chand1986

2017-08-08 15:41:38
  • #6


不是吗?你可以从欧洲的最北端一直电动穿行到最南端,中途不用担心电池耗尽。并且这还是在充电网络建设的中期阶段。东西方向目前还达不到类似的水平。



你是拿哪款燃油车来比较的?一辆同级别的宝马5系,具备类似的驾驶性能,重量要轻近200公斤。(而且“类似的驾驶性能”对燃油车来说已经很宽松了)。



你职业标签里不是写着“自然科学”吗?那就把几乎无关紧要的能量密度差距放一边,去关注真正相关的东西。续航并非能量密度决定。

看续航就够了。有哪一类车主需要一次超过1000公里的续航?很少。如果充电设施是装在车上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车去找充电站,那么胜利就在眼前。这样即使续航较短也够用。恰恰是在广袤的北欧远比人口密集的德国更早理解了这一点,这充分说明了典型德国人“我们一直都是这么做的”心态。

目前出售的电动车并非来自德国(虽然我们据称是汽车大国),而美国和中国人又认为德国市场几乎无足轻重,这点值得深思。
 
Ob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