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
你在某种程度上合理地假设“有足够的钱”。也就是说,可能不会马上有,但迟早会有。
如果经济状况如你所说,可以为此存钱等,那么这是合理的事情。我对此也不争论。每个人都必须定义自己的极限并处理它。
但如果融资是拼尽全力算出来的,结果却没法存钱,在我看来这是Prohaus的绝对错误决定。即使“其实”是合适的。
那些勉强维持最低限度必要开支,最后一个月只有1欧元盈余的人,是承担不起太多的。我们对此达成一致。
我个人对需求有自己的标准(比如车、衣服),我不想要最便宜的。我也有昂贵的爱好,我不愿为买房放弃它们。如果我把所有这些都计算进家庭预算,最后我仍然有盈余,可以用来支付假期,或者应付其他奢侈开支,或者储备资金。
关于每个人把什么视为奢侈,并愿意用盈余花费,或者认为什么是无谓的琐碎,那个可以讨论很久。
关键是每个人都要诚实地看待自己的生活方式。我看重什么,不愿放弃什么。然后记家庭账,看看达到这个“标准”每月得花多少钱。只有剩下的才是盈余。
顺便说一句,我是这样:如果不买房,我还会继续兼职工作(之前是90%,已经很多了,但现在100%的工作时间在时间和经济方面都有显著变化—后者主要是因为这笔钱完全是盈余),而且我也稍微减少了一些爱好开支。为了这个房子,我觉得这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