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willo 完全正确。绝对不应该用股票来担保剩余债务。重点不在于此。投资于资本市场而非偿还贷款仅仅是出于收益的考虑,而不是为了最终全部变现来偿还剩余债务。这只是理论上的一种可能性。
关键是,无论如何,迟早
a) 需要还清贷款
b) 需要一笔可观的自有资金
因为我们肯定都希望有一天退休。
我们这一代(Alex85 = 1985年出生?)通过国家养老金,无法在70岁之前退休(1964年出生的人在67岁退休,之后每一出生年份的退休年龄大概率以每年增加3个月而非2个月的速度递增;换算下来,1985年出生的人将在72岁零3个月退休)。如果只是为了到那时还清房贷,那没问题,那就多还贷款,没问题。
我现在假设大家想在70岁之前退休。那可以选择先将所有资金最大化用于偿还贷款,获得1.1%的收益率,然后在15-20年后转向资本市场,平均获得6-11%的收益;或者选择部分偿还贷款(收益率1.1%),部分投资资本市场(收益率如8%),这样可以更早享受复利效应。
这肯定和实际情况无关。我猜大多数人10到15年内都能轻松应对6%、7%、8%、9%的年付贷款额。但关键是,除了拥有一套还清贷款的房子外,还需要更多的资产准备,而且快速偿清房贷而忽视真正的养老保障是没有意义的。
一个流行的建议是,“100减去年龄”的比例作为股票持仓比例。如果我30岁,向贷款偿还投入875欧元(利息不计算在内,因为不是投资),那么我应该往股票投入2041欧元。光是做到这一点就几乎没人能做到,而大多数人最终可能只有80%-100%的资金放在定期存款(即偿还贷款)中。
请务必在思考时将房产和融资分开。当我买入/建造房产时,这个资产100%计入我的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端。我全部参与价值涨跌。在负债端则有贷款,除了法律层面,贷款和资产端的房产没有关联。
即使贷款比例是80%,我仍然是房产的100%经济所有者,而非20%。银行不参与价值增值,但即使有价值损失(除了完全损失),银行也能收回所有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