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源热泵与地热能,新建建筑400平方米

  • Erstellt am 2016-07-16 14:55:36

Saruss

2016-08-03 08:37:08
  • #1
我仍然认为18千瓦过高。如果你能提供一些关于[Porenbetonstein]、窗户面积/几何形状的信息,我可以大致估算一下是否合理。

在外出途中
 

Legurit

2016-08-03 09:03:14
  • #2
我也是……即使是一栋完全由玻璃(uw 0.75)构成的房子,也意味着700平方米的围护结构面积……(现在只是作为一个无意义的数字游戏)
 

markus-db

2016-08-03 17:43:55
  • #3
[QUOTE="Saruss, post: 146856, member: 9697"]我仍然认为18千瓦太高。如果你能提供一些关于泡沫混凝土石材、窗户面积/几何形状的信息,我可以大致估算一下是否合理。[ /QUOTE]

感谢你的提议。

我现在可以提供以下更详细的资料:

- 所有外墙均用36.5厘米厚的Ytong砌筑,包括地下室(黑色防水层)
- 几何形状大部分为立方体,除了底层,房屋呈L形(约28平方米,连接约130平方米的立方体)
- 房屋现在完全有地下室,也呈L形
- 二层L形位置设有露台,面积约28平方米
- 阁楼为纯立方体形,带四坡屋顶

我已经得到了相应的U值,并重新计算了围护结构面积(与供热负荷计算中的数据几乎一致,至少这个方面是没问题的):

- 154.40平方米,U值0.21:地下室底板
- 150.80平方米,U值0.18:地下室外墙(净面积,即不含窗户和门)
- 227.40平方米,U值0.21:一层和二层外墙(净面积)
- 174.66平方米,U值0.17:阁楼/屋顶(净面积)
- 118.30平方米,U值0.86:窗户面积(大部分为安全玻璃)
- 10.30平方米,U值0.7:外门(这里的U值估算,因为没有确切数据)
- 28.02平方米,U值0.24:二层露台面积

总共约860平方米围护结构面积,粗略计算平均U值约为0.29(供热负荷计算中为0.34),两者相差约15%(与围护结构面积相比)。但供热负荷计算中没有单独列出各个U值,只有平均U值,因此我目前不知道差异的具体原因。

你们认为上述U值符合标准吗?还是有某个值偏离了正常范围?我到目前为止对此没有经验...

不过我不知道如何从围护结构面积和U值计算供热负荷。据我所知,还需要考虑建筑物换气率,供热负荷计算中假定为0.6次/小时,以及假定的最小外部温度-14°C室内温度20°C净加热体积1230立方米毛体积1620立方米

数字太多了,要理清真不容易...
 

Saruss

2016-08-03 19:57:45
  • #4
U值原则上是可以的。在我这里,窗户和墙壁更好,地下室的墙壁/地面隔热较差。
如果采用这些数据,设计温度下的传导热损失为7.5千瓦的热损失(根据施工质量,还要加一点热桥,大约最大为8到8.5千瓦)。计算方法很简单,就是面积*U值*温差(土壤温度高于设计温度)。在建筑空气换气率为0.6/小时的条件下,按所述体积和设计温度计算,不带热回收的通风热损失为8.5千瓦。但我认为这个数值不切实际,因为通风是按实际空气消耗量而非体积进行的,也就是说按居住人数计算。如果里面住5-6个人,我会将通风热损失最大估计为约4千瓦(想想一个4千瓦的热风机生产多少热空气……那么必须通风这么多量——而且天气冷时,换气量少也能快速降低空气湿度)。
热水可计入1-2千瓦的功率。设计温度并不会持续存在,总功率达到14千瓦时,水会很快加热好(如果需要更多热量/天气更冷,热泵里的电加热棒会在几小时内补足差额)。
我认为你手头的计算是合理的,但我建议选用地源热泵功率在14-15千瓦范围内;对于风源热泵,我不太确定,我会尝试买一个功率偏大但能调节的机型(这样低温下效率和性能合适,高温时不会有过剩功率,供暖更有效)。
 

markus-db

2016-08-03 20:43:23
  • #5
感谢计算。为了让我理解:



那在我这边的情况是:

560 * 0.29 * 37 = 6千瓦(通过地下土壤,温差37来自20°C 到 -14°C)
300 * 0.29 * 20 = 1.7千瓦(地下,温差20来自20°C 到 0°C 土壤?)

总和大约是你说的7.5千瓦传热损失。这个计算对吗?



这里也为了让我理解:

空气的比热容假设为1.2 kJ/(m3·K)吗?(大约0.28 W/(m3·K))。如果假设净体积为1230立方米,温差还是37°,那么:

0.28 * 1230 * 37 = 约12.8千瓦能量,用于加热空气。

再乘以建筑空气更换率0.6,大约每小时7.5千瓦。你计算是8.5千瓦,我的思路错在哪里?比热容有差别吗?

再把这两个数大致相加(包含热桥缓冲),加上部分热水用量,这就是“简化方法”?

那么传热损失整体上没多少可改进的空间,但空气更换率造成的损失有较大弹性(正如你所说)。

我会问一下能源顾问,这0.6/h 是从哪来的。



如果地源热泵真能做到14-15千瓦,可能能省下一口钻孔井,且与空气源热泵的价格差也会小些。这会简化决策。

我们拿到的空气源热泵报价里也包含了一个全调节设备——这至少已经考虑到了。
 

Saruss

2016-08-03 21:36:17
  • #6
我这样计算了热量损失:
qm U 热量损失
外墙eg og 227,4 0,21 1623,636
地下室外墙 150,8 0,18 434,304
地板板 kg 154,4 0,21 518,784
屋顶面 174,6 0,17 1009,188
窗户 118,3 0,86 3459,092
门 10,3 0,7 245,14
露台面积 28,02 0,24 228,6432
各为 A * U * dT。根据规范,热桥应加成0,05到0,1,因此总计为8,7kW。但规范不一定等于现实,我认为面积越大,热桥的面积比例越小(例如,一个大窗户哪里会有热桥?)。从-14°到我这儿只有+34°到20°。但你可以用23°C作为室温计算(我们大约20°很满意,23°对我来说太热了)。

空气的计算方式是这样(实际上是变换形式,并考虑单位……可以当作简单经验法则记住):
1 m^3/h = 1/3600 m^3/s
密度:1/3600 m^3/s * 1,21 kg/m^3 = 0,0003361 kg/s
比热容:0,0003361 kg/s * 1010 J/(kg K) = 0,3394 J/(Ks) = 0,34 W/K
也就是说 0,34W 每摄氏度每立方米每小时的通风损失。

1230 m^3 体积 * 0,6 = 738 m^3 每小时交换量,34°作为dT计算为
34K * 738m^3 * 0,34W/(K m^3) = 8531W = 8,5kW。

该0,6来源于规范。整个过程总体较复杂(尤其是地下室部分,根据深度可通过导热计算地温及地下室地板可能的特殊导热系数,因为通常地下室附近“地表”热量流失较少,热量在地下室附近“停留”,简言之(你作为物理学家也了解带边界条件的非线性微分方程,可以更精准计算)。我这里用温度估算还不“精准”,理论上热量损失应更少。
除此之外,你基本正确地复述了原理。
 

类似主题
11.10.2017外墙的强度12
12.08.2015超过新建标准的隔热是否值得?34
19.05.2021盐水热泵的经验491
03.07.2016窗户的U值 - 差异15
25.06.2016室内墙体的U值有多重要?12
07.10.2016地暖控制19
13.04.2017窗户的传热系数(U值):1.3 - 升级是否值得?16
28.10.2017新建建筑的供暖类型 - 哪种最好?77
07.05.2020外墙的U值为0.26——这样可以吗?13
01.07.2019KFW 55 - 地板板下的隔热37
12.01.2021地暖空气-水热泵。阳光照射时房子太热了690
02.04.2020采暖负荷计算为10.3千瓦,9.5千瓦的空气-水热泵足够吗?29
04.01.2022空气-水热泵当前消耗和数据1439
24.08.2021通过地暖使用热泵制冷?117
22.07.2024Vestaxx 窗户加热 - 经验?264
26.03.2022什么更明智:热泵还是绝缘?33
31.05.2022在新建筑中,暖气片是否必须总是安装在窗户下方?41
02.03.2023KfW55 住宅用热泵 148平方米99
14.03.2024包括绝缘层的安装水平——对外墙绝缘的影响?12

Ob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