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雇主支付(是的,用他员工创造的钱)真正的!货币作为全方位服务租赁费,包括折旧、利息、维护和磨损套餐、更换轮胎、GEZ费用(是的,公司车还得交这个费用)、车辆税、燃油费以及其他费用,比如职业安全检查、驾照考试等等,在这个繁琐的德国官僚体系中产生的所有费用。比如,一个斯柯达明锐的费率加燃油是700欧元。这笔(真正的!!)钱由我的雇主支付给融资方/租赁公司。这些是租赁公司的(真实!)收入,而租赁公司用这些收入支付员工等。在德国,这是非常正常的流程 :)
你的论点有点偏离我的论述。问题不在于你雇主的“真实”钱,而是作为你收入组成部分的私用车补贴,你只需按减扣后的金额缴税,也无需承担如现金薪资那样的社会保险费用。但回到雇主,租赁的就是你举例中的车辆。他用“真实”的资金,是的,但他第一步实际上是免增值税的。费用是700欧元,不是833欧元。此外,他(希望如此:))是用收入支付这笔费用,从利润中扣除,也就是说他付这笔钱之前并未缴纳收益税。
作为个人,你其实没这条路可走,对吧?你得缴所谓的“童话税”,而且是用已经纳税的工资收入来付这笔税。
你还提到你缴纳1%规则和通勤公里的税费。对,确实是优惠很多,因为正如你自己说的,这辆车费用是700欧元(实际上作为私人客户是833欧元)外加燃油费,但你是按官方指导价缴税,缴的是明显低得多的等值税。为啥?
这是一项极其优厚的税收优惠!
通勤公里借助通勤补贴也是左手换右手的事儿。
现在我的雇主还允许我私用这辆公司车,像其他有价福利一样按税法缴税。
这可能是症结所在。无限制地一概征收实物福利税很方便,但不公平。更别说不收社会保险费用,尽管这也是一种工资组成部分……是的,我觉得这不好。
1)我真不明白你为什么说我公司车不用交社会保险费。这是每次计算实物福利的标准操作,不论是公司用车还是其他员工福利。
我希望你自己能看出这两句话的矛盾 ;-)
实物福利不用缴社会保险费,尤其是私用车辆(你公司和你都不用缴)。
2)我的雇主为这车辆付了700欧元成本。是的,这是真钱,要先挣出来(顺便说一下,也是我挣的 :))。我自己额外负担净335欧元。合起来,我和公司为车已付不少钱,你不觉得么?
是的,这车费用不低,但不够。
真正的获益者不是你,而是你的雇主。
回到你的例子:雇主有一名员工,由于工作需求必须提供车辆,例如必须去客户拜访。毫无疑问这是700欧的营业费用。
但这老板很精明,他对员工说:“嘿,你可以把车开回家,也能私用。”这对你很方便,没风险,你用很优惠的费用享用新车的全包服务,作为个人你办不到,但作为老板我可以。
不过你得知道,因为你有这辆车,我不发给你5000欧元月薪,只给4700欧元。这很公平。
这时老板主动让员工分担车辆成本。对老板很便利。
他不仅省了车辆费用,工资少了300欧元,也省了约20%的社会保险费,合计大约360欧元/月。
于是,这辆车的费用不再是700欧元,而是只花了一半。
对双方来说可能是双赢,对其他人就不一定了。好处在于税收优惠(老板以成本价把车给员工用,个人根本享受不到:没有增值税,没有折旧扣除等)和节省了社会保险费用。
那或许问题就是我们车太多了?
确实如此。历经数十年,我们通过各种激励手段创造了车的泛滥,不管是财政诱因还是为车设计城市规划。但我不想一概责备,没有车我们可能就相当糟糕了。
比如说,限制车辆数量比全部电动化更有意义。
挺激进的。这样真能成功推动变革吗?
柴油优惠政策早该废除了。在德国以外柴油没人关心。问题是几年前人们认为柴油车排放的二氧化碳比汽油车低(这确实如此),所以推行了支持政策。
柴油优惠政策是在90年代中期出台的,目的是保持德国物流行业在欧洲的竞争力。
当时柴油车并不重要,都是些又慢又吵的破车。
但柴油优惠设计为基本所有人在加油站都能享受到优惠,自然成了推动柴油在乘用车里的复兴的巨大(错误)激励。关键是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TDI)。
德国纳税人用税款帮助柴油车进入乘用车市场,并让它变得正常化。现在要摆脱这个困境很难,产业界(想卖柴油车)和消费者(想廉价用车)都会反对。政治上这是个棘手问题,谁抓都损失。
此外,合理的征税基础应是燃料的能量含量。柴油机耗油并非比汽油机少,是因为柴油每升燃料含能高于普通汽油。作为卖家,我更倾向按燃料所提供的能量定价。
作为环保局,我希望按排放量征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