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ant
2022-09-19 14:48:13
- #1
我的印象是:不确定性处于历史最高点,但即使是对通货膨胀极其担忧的人们,也不会怀疑自己的观点,即自有住房无论如何都必须比他们作为租户所能负担的住房大整整百分之五十。拥有孙辈地块的人还在观望,看看针对建筑空隙的地税附加费是象征性的,还是会成为真正的销售压力。适度有意建房者在可承受的通勤范围内获得土地的不足,似乎在供需比例上保持稳定。在一些供需极度失衡的社区,需求可能有所减少,而且对建筑强制措施的容忍度似乎也变得更加宽松。专门开发荒地的土地开发商显然进入了冬眠模式:已启动的项目以同样的坚韧度继续进行,但没有新项目启动。在我常去路线附近,有一个校区(见 ),项目混合开发(开发商负责的C区排屋,其余由老产权分散出售给个人建房者)。这些排屋的开发进展缓慢,符合行业典型,个人项目(绝大多数为独立住宅,少量私人双拼)则较为活跃,多户住宅连基础框架还未出现。附近几个新建区域的已开发地段虽有塔吊,但下一个地段的开发停滞不前(尽管三年前的住民大会人气颇旺)。我的总体印象是:具体成熟的建房需求在推进,但与此同时存在一个庞大的“观望联盟”。
这点我不太理解,能否详细解释一下?在售出多少比例的单位时,项目会转为继续推进还是撤销?——我猜测,这无论如何都涉及那些尚处于平整或开挖阶段的项目。还有:相关人员通常会被“引导”到其他项目吗?
精确预算的项目(开发商多层住宅建筑)甚至会在已售单位中进行逆转处理。
这点我不太理解,能否详细解释一下?在售出多少比例的单位时,项目会转为继续推进还是撤销?——我猜测,这无论如何都涉及那些尚处于平整或开挖阶段的项目。还有:相关人员通常会被“引导”到其他项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