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85
2016-11-05 16:29:53
- #1
但问题不是因为信用不足而被拒绝贷款,而是因为当年金贷款到期时,储蓄建设贷款人在十年后并非在准确的期限内达到分配资格。你自己也说过,分配由于系统原因不能保证。
如果很多人同时提取储蓄建设贷款,这种风险就会增加。当实际利率水平在十年后上升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
现在大家签订储蓄建设合同,是为了提前锁定当前较低的条件。这种用途是全新的!
例如,在90年代,人们办理储蓄建设,是为了通过储蓄期间(以及放弃存款的适当收益)缓解高利率水平。自90年代以来,利率水平持续下降,直到目前的历史低点(超过25年的一个周期!)。我想说,大部分自1995年左右签订合同的储蓄建设者,没有提取建设贷款,因为在储蓄期间利率明显下降。
如果利率真的上升,未来情况将会不同。
正如银行现在抱怨旧合同保证客户存款的较高利率一样,十年后当所有储蓄建设者都想提取贷款时,他们也会抱怨。
近年来,尤其是储蓄银行,采用不正当手段的速度可从媒体报道中清楚看到。
这个商业模式仅在储蓄建设合同签订到分配期间利率几乎未变时有效。如果利率下降,银行在高保证利率的存款上吃亏;如果利率上升,他们则不得不勉强以低利率放贷。后者的情况从历史来看已经很久没发生了(经历过这个的工作人员可不多了)。
如果银行不保证年金贷款的条件直到分配成熟,我不会签订有挂钩的储蓄建设合同。论坛已经证明这是可行的。其他任何做法都完全偏离了真正目标(长期确保利率条件),因为它带来了储蓄建设本不存在的新不确定性。
如果很多人同时提取储蓄建设贷款,这种风险就会增加。当实际利率水平在十年后上升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
现在大家签订储蓄建设合同,是为了提前锁定当前较低的条件。这种用途是全新的!
例如,在90年代,人们办理储蓄建设,是为了通过储蓄期间(以及放弃存款的适当收益)缓解高利率水平。自90年代以来,利率水平持续下降,直到目前的历史低点(超过25年的一个周期!)。我想说,大部分自1995年左右签订合同的储蓄建设者,没有提取建设贷款,因为在储蓄期间利率明显下降。
如果利率真的上升,未来情况将会不同。
正如银行现在抱怨旧合同保证客户存款的较高利率一样,十年后当所有储蓄建设者都想提取贷款时,他们也会抱怨。
近年来,尤其是储蓄银行,采用不正当手段的速度可从媒体报道中清楚看到。
这个商业模式仅在储蓄建设合同签订到分配期间利率几乎未变时有效。如果利率下降,银行在高保证利率的存款上吃亏;如果利率上升,他们则不得不勉强以低利率放贷。后者的情况从历史来看已经很久没发生了(经历过这个的工作人员可不多了)。
如果银行不保证年金贷款的条件直到分配成熟,我不会签订有挂钩的储蓄建设合同。论坛已经证明这是可行的。其他任何做法都完全偏离了真正目标(长期确保利率条件),因为它带来了储蓄建设本不存在的新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