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攒房屋自有资金攒了多久?

  • Erstellt am 2021-05-03 23:44:32

Jean-Marc

2021-05-06 10:24:26
  • #1


20年的婚姻已经很棒了。平均的维持时间是14年。即使这样,很多人也达不到,这只是一个平均数。人们在二十多岁的时候结婚,然后有了房子和孩子,到了四十岁出头就结束了,作为人事专员我经常能感受到这种情况。中年危机的到来确实让很多人感到紧张。也许结婚的最低年龄应该提高到45到50岁。
 

Youale141

2021-05-06 10:34:31
  • #2
我已经默默关注很长时间了,惊讶于很多人似乎很容易从一开始就开始储蓄。
我们目前一个家庭收入净4500欧元(只有一个收入者,自雇),每月储蓄大约1000欧元。我一直觉得这还算不错,但现在面对例如建筑价格上涨,这个储蓄额已经不够用了。剩下的钱基本都花掉了。度假、买车和所有让人开心且花钱的事情。如果我必须放弃这些,我会感觉很糟糕,甚至会问自己到底为什么要忍受这一切。

我认为储蓄行为确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家庭背景。我父母那里从来不缺钱,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我会称他们为富裕,所以年轻时自然习惯了那种生活水平,那里新车、漂亮且频繁的度假以及经常外出吃饭被视为完全正常。
但后来要靠自己的收入维持这样的生活水平就变得困难,如果不在比如储蓄率上做出妥协的话。

每一个年轻时能储蓄这里提到的金额的人都值得我尊敬,但对我来说这不现实。
我更愿意继续努力提高收入。
 

Myrna_Loy

2021-05-06 10:35:04
  • #3
我也认识两对夫妻,他们在新建区特意建了很大的房子,为了有很多孩子——但孩子们却没有来了。这也不好看。生活中很多事情是无法控制的。
 

mayglow

2021-05-06 10:51:24
  • #4


这也是我们目前还不想建房的原因之一。如果要建的话,我们会为“有孩子”而建,但先由两个人住的话,那将完全是过大的。我们目前的出租房虽然有点贵,但其他方面非常合适,所以我们在那儿还能再住一段时间 ;)

“先看看会发生什么”的缺点当然是,作为新手妈妈/爸爸(或者也不再是那么新手)可能还会多添一些建筑过程中的压力。我认识一些家庭,他们在怀孕期间和/或带着小孩时建房,那通常也是一项极大的负担。但完美的时机可能永远不会出现。
 

Nida35a

2021-05-06 10:53:12
  • #5
嗯,比如说在巴伐利亚,你至少要支付2万欧元的冷租金。还有附加费用,大约2500欧元。80k欧元中剩下67500欧元。然后两个人每月生活费大约2000欧元,一年就是24000欧元。剩下43500欧元。再扣除汽车、假期和爱好,大约13500欧元。剩下30000欧元。

幸好你没有成为数学老师,
顺便说一句,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自由的,
但谁会自愿当老师,受那些陌生孩子的气呢
 

pagoni2020

2021-05-06 10:55:50
  • #6

我经常看到有些父母觉得孩子的大学学习给他们带来了负担。为什么这些学生(他们毕竟是独立负责的成年人)不利用那种完全没有问题的学生贷款呢?这种贷款不需要担保,尤其不需要靠爸妈支持,就是脱离父母的庇护,投入自己的生活和技能培养。也许父母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成年人)承担自己的责任,离开父母而去独立生活……
我认识好几个没有或者只有很少助学贷款的学生,但他们很清楚地是完全没有靠父母的帮助,因为他们不想被别人干涉。作为父母,可以适当资助一些,但我认为依赖父母是不合适的,而且总会有种感觉,好像没有那些慷慨的父母,我(又一次)自己是无力完成的;真遗憾!
这种人人都能申请的学生贷款的绝佳机会经常被隐瞒,许多国家根本没有这种东西!

用学生贷款,很简单,我家两个孩子就是这样做的,完全自己承担,像成年人一样。回头看,当初我没多余的钱给他们支持是件好事。他们现在收入不错,正在还贷款。对我来说,这是一件健康的事情,为自己的生活投资!
我们这里的每个人都可以读大学!!!

这可能看起来是这样,但另一方面,我觉得这类学生一般更有生存能力,因为他们完全靠自己安排生活,并且因此感到自豪。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在国外,我痛切地感受到,那些“富有”的孩子往往即使智力明显较低,也被优待,因此该国很多“质量”被浪费。结果是,越来越多的愚蠢“富人”聚集在一起,简单粗暴地说就是这样;这种趋势或结果在许多国家都能观察到。

如果他们真的是真正“旅游”,去体验生活,而不是付费的长期假期倒还好。我常听到有人说去过酒店、蹦极、喂大象两周,然后和贫困儿童玩两周,再去海滩几周躲避之前的压力。这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利润极高的产业,很多孤儿院正是因为这种西方潮流而建立的。有个纪录片讲的“贫穷色情”揭露了这种令人震惊的变态行为。真正自主管理的“旅游”(而非父母付费的假期)使年轻人体验并学习有意义的人生内容。

这对我来说有些过于悲伤,几乎让我想起Peter Ustinov的“Quo Vadis” :D 。
我为什么要羡慕一些在我生活中只是次要角色的事情呢?有时候我很怀念 所描述的那种意识:

谢谢!!!这就是魔法公式,什么都不必解释或道歉——只需感到舒适!

肯定有人嫉妒,这是人之常情,但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德国特有的,尽管人们喜欢这样传播。显然,也存在那种几乎强迫的冲动,想表现自己是平庸的,即不比别人优越,或者对现有的财富感到羞愧;这种情绪可能源于对嫉妒的恐惧。但这种恐惧与我无关,普通的“经济中产”也无法解决这些担忧,这必须由当事人自己处理。
我觉得这是一种奇怪的发展,几乎每个人都想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已经担任,但在私人生活中却很喜欢被视为普通普通的“印第安人”(看看Merz的飞机逻辑);但他们实际上并不想过真正单纯的印第安人生活。

当你直接面对不同人生活状况时,这确实很糟糕,我能理解。这不过是个廉价的说法,说德国人总是嫉妒别人。坏消息是:恰恰这是德国人的典型表现,也就是嫉妒并因此感到自卑……但别人解决不了你的问题。

咕噜……
 
Ob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