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收入越少,孩子就越容易获得助学贷款。太好了。
我经常看到有些父母觉得孩子的大学学习给他们带来了负担。为什么这些学生(他们毕竟是独立负责的成年人)不利用那种完全没有问题的学生贷款呢?这种贷款不需要担保,尤其不需要靠爸妈支持,就是脱离父母的庇护,投入自己的生活和技能培养。也许父母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成年人)承担自己的责任,离开父母而去独立生活……
我认识好几个没有或者只有很少助学贷款的学生,但他们很清楚地是完全没有靠父母的帮助,因为他们不想被别人干涉。作为父母,可以适当资助一些,但我认为依赖父母是不合适的,而且总会有种感觉,好像没有那些慷慨的父母,我(又一次)自己是无力完成的;真遗憾!
这种人人都能申请的学生贷款的绝佳机会经常被隐瞒,许多国家根本没有这种东西!
其他家里年收入刚达到5万/6万欧元的学生是怎么做到的?
用学生贷款,很简单,我家两个孩子就是这样做的,完全自己承担,像成年人一样。回头看,当初我没多余的钱给他们支持是件好事。他们现在收入不错,正在还贷款。对我来说,这是一件健康的事情,为自己的生活投资!
我们这里的每个人都可以读大学!!!
只会做服务员的学生,他们的机会平等性会降低。
这可能看起来是这样,但另一方面,我觉得这类学生一般更有生存能力,因为他们完全靠自己安排生活,并且因此感到自豪。
顺便说一下,我支持更多更容易申请的奖学金,尤其优先发给收入较低的有才华学生(我也想说点什么)。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在国外,我痛切地感受到,那些“富有”的孩子往往即使智力明显较低,也被优待,因此该国很多“质量”被浪费。结果是,越来越多的愚蠢“富人”聚集在一起,简单粗暴地说就是这样;这种趋势或结果在许多国家都能观察到。
大学期间如果只是在旅游,没有积累实际经验,那也难怪。
如果他们真的是真正“旅游”,去体验生活,而不是付费的长期假期倒还好。我常听到有人说去过酒店、蹦极、喂大象两周,然后和贫困儿童玩两周,再去海滩几周躲避之前的压力。这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利润极高的产业,很多孤儿院正是因为这种西方潮流而建立的。有个纪录片讲的“贫穷色情”揭露了这种令人震惊的变态行为。真正自主管理的“旅游”(而非父母付费的假期)使年轻人体验并学习有意义的人生内容。
抱歉我的讽刺,但德国这里的嫉妒文化实在让人难以忍受。我随后也要离开这里,因为“很不幸”我几乎满足了所有排除标准。
这对我来说有些过于悲伤,几乎让我想起Peter Ustinov的“Quo Vadis” :D 。
我为什么要羡慕一些在我生活中只是次要角色的事情呢?有时候我很怀念 所描述的那种意识:
我们知道我们的幸福,并且非常珍惜它。
谢谢!!!这就是魔法公式,什么都不必解释或道歉——只需感到舒适!
肯定有人嫉妒,这是人之常情,但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德国特有的,尽管人们喜欢这样传播。显然,也存在那种几乎强迫的冲动,想表现自己是平庸的,即不比别人优越,或者对现有的财富感到羞愧;这种情绪可能源于对嫉妒的恐惧。但这种恐惧与我无关,普通的“经济中产”也无法解决这些担忧,这必须由当事人自己处理。
我觉得这是一种奇怪的发展,几乎每个人都想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已经担任,但在私人生活中却很喜欢被视为普通普通的“印第安人”(看看Merz的飞机逻辑);但他们实际上并不想过真正单纯的印第安人生活。
抱歉我的讽刺,但德国这里的嫉妒文化实在让人难以忍受。
当你直接面对不同人生活状况时,这确实很糟糕,我能理解。这不过是个廉价的说法,说德国人总是嫉妒别人。坏消息是:恰恰这是德国人的典型表现,也就是嫉妒并因此感到自卑……但别人解决不了你的问题。
我随后也要离开这里
咕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