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融资 - 我明白了!

  • Erstellt am 2020-04-23 17:19:43

Pinkiponk

2020-04-25 13:03:57
  • #1

老对年轻,女性对男性还没提到。
 

Marit

2020-04-25 13:17:43
  • #2


“我为什么要学习”这个论点并不是为了孩子的利益,而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事业!!!
 

saralina87

2020-04-25 13:44:44
  • #3


很奇怪,我通常对来自东部的人有完全不同的感受,但好吧,这确实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话题。

我个人不区分男女,但当我作为一对夫妻说“我们想要一个孩子”的时候,背后必须有对孩子的投入和关注的愿望 —— 否则这个决定根本没有意义。
但如果夫妻双方每周工作70到80小时,那就根本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 —— 这本该给人带来负担,而不是成为追求的目标。
如果有人还是想这样生活:当然!我不会对这对孩子是否好做判断(顺便说一句,孩子们本身也各不相同)——但我会质疑他们的生育愿望。我认为,在这样的组合中,更可能满足的是“表现完美家庭”的其他需求。
 

Maschi33

2020-04-25 14:04:15
  • #4

请不要断章取义。我“批评”的是那些情况下,两个人最迟一年后就立刻全职工作,尽管没有经济上的必要。显然,比如说,当你通过两份全职工资的粉红色眼镜来美化你的房产时,通常别无选择,但我觉得这和那些职业猎人一样可悲,他们认为因为育儿的2-3年兼职,会在职业生涯中遭遇某种劣势。
 

blubbernase

2020-04-25 14:05:22
  • #5
事情是这样的:关于这个话题已经有足够的研究,不需要那些带有偏见的轶事——这让我想起了关于暴力的讨论 (我被打过,但没受伤 )。通过青少年的皮质醇水平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他们是否在最初的18个月内进入了外部照料。这些压力水平贯穿整个童年。在一年以下接受较长时间且详细的外部照料的孩子(我指的不是奶奶之类的,而是托儿所)情况几乎总是比对照组差。一岁以上时,优质的照料至少能保证孩子的发展不比对照组差。只有到18-24个月时,这种差异才会消除,但这仍然极大地取决于照料的质量和孩子本身。真正促进沟通发展的东西,是托儿所等环境从那以后才显现出来。

但我们毕竟在德国,Haarer的思想仍然游荡在许多儿童房里..

"最好让孩子住在自己的房间里,单独待在那里",Johanna Haarer在她1934年出版的指南《德国母亲与她的第一个孩子》中也写道。孩子开始哭闹时,应当忽视它:“千万不要开始把孩子从床上抱起来,抱着,摇晃,开车或者抱在怀里,甚至不要哺乳。孩子会很快明白,只要哭喊,就能唤来同情的灵魂,成为关爱的对象。很快它就会把这种关注当作一种权利,不再安静,直到再次被抱起、摇晃或带动——这个小而无情的家庭暴君就这样形成了!”

这真是恐怖至极。
 

Worrier84

2020-04-25 14:35:54
  • #6
因此,再次证实了这样一个理论:每个讨论线程最终都会把纳粹扯进去。最后,没有人关心这里谁在想什么。帖子的存在只是为了数字垃圾桶。
 
Ob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