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时,您在多大程度上考虑老年居住?

  • Erstellt am 2016-08-12 21:10:03

Climbee

2016-08-16 13:45:29
  • #1
对我来说,拥有一套自用(已还清贷款)的房产在晚年带来的好处就在于,我不必再支付房租,因此能保留更多的养老金。因为不支付的这部分,几乎是唯一不会被国家伸手去拿税收的地方。

当然,人们可以把一套大房子卖掉,再买一套小房子,即便如此,也依然不用承担租金(购房和出售的费用应该通过减少居住面积来覆盖,我是这么认为的)。但这样一来,我依然面临一个问题:晚年不得不离开熟悉(也是深爱)的环境,可能是因为从乡下搬回城市,以便更方便看医生、购物等,完全失去自己的社会圈,而且很多人在晚年行动不便,也根本不想这样做。这是情感上的事,但可以理解。

我觉得这是合理的。说实话,我完全不在意我的房子晚年是否对我来说太大。那就是这样。我还可以通过请保洁员来弥补居处的偏僻(我们现在就请保洁员,主要是因为不想把有限的闲暇时间花在打扫卫生上),请护理服务等(这时考虑是否规划部分房屋改造为附属公寓或至少可作为一个独立单元是合理的,当考虑请护理服务入户时,这样的改造计划才有意义),或者请送货服务(或者 просто 亲切的邻居帮忙采购;在乡村,邻里间还有深厚的社会联系)。

这些都是很好的理由,但人们常忽视情感层面。在晚年,这一点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不愿意轻易与熟悉的环境分离。

我们有个优势,就是我们不为孩子建房,我们是为自己建房,孩子不会再来了(我49岁了,这事儿结束了)。维护费用?坦白说:如果把我从那房子里抬出去,那屋子倒塌也无所谓了,我相信一座结实建造的房子,在没有大规模维修的条件下,完全可以稳定存在40年(我家父母的房子就是这么个情况:1974年建成,到现在只换过一次供暖系统,现在陆续更换窗户,因为老旧的木窗在天气多变的一面开始漏风,屋顶瓦也进行了密封防止长太多苔藓,其他都是为了想要改造而做的;如果单说维护,基本就是这些)。如果我生命的最后几年都在一座需部分修缮的房子里度过,那我也无所谓。那种事完全可以熬过去。

如果我或伴侣变成需要护理的人,好的,可能福利机构会卖掉这房子,但说实话:即便我活下来那笔钱,我也不会被德国的护理院扔在桥底下。这点我现在也不太担心。谁知道我还能活多久……

我们其实考虑了另一种结构,让我哥哥成为房主,我们保留使用权,但这完全是另一回事(我哥哥的孩子将继承产权)。

我不担心物业价值会下降,尤其是在我们这边(慕尼黑郊区)。单地皮价值就足以支持。

总之:我现在建一个漂亮的房子,争取让自己即使有些晚年可能出现的身体限制(当然意外和疾病也包括在内,谁能规划得这么完美呢?)还能继续使用这个房子。我的计划是,非常不合时宜地,在这个房子里老去,正如我说的,被“脚朝前”抬出去。能行吗?谁知道呢……

不过说真的,只需要在退休后负担物业费,这就是我们盖这房子的动力之一,并且希望在退休前还清贷款(要是早还完就更好了!)。
 

DG

2016-08-17 13:49:06
  • #2
基本上每个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计算——我只是从专业角度阐述一些基本方面,这些方面结合当前事件和社会发展是值得认真思考的。

然而,在广泛但仍根深蒂固的“奶奶的小房子养老”这一观念上,在某些领域(个别评估当然不能被这种粗略和概括性的描述所替代,也不应如此)确实存在一些微弱的怀疑。

对于本论坛的大多数用户来说,仍有足够的时间去明确替代方案——但对于某些处于这种地段的年长物业所有者来说,机会已经无可挽回地错过了。而且也没有必要明知故犯。

此致
迪尔克·格拉费
 

Sebastian79

2016-08-17 13:54:52
  • #3
大多数用户可能仍然将其视为自己的养老保障。顺便说一句,我们的建设区几乎全部如此——但这也很合乎逻辑,因为几乎没有基础设施,村子 -> 死亡。至少这是某些聪明人的(大胆)想法。30年后情况如何,拭目以待……我主张城市逃离(在稳定地区)将会减弱。

但大家的看法可能都很有限;)
 

Grym

2016-08-17 14:18:02
  • #4
近两三年里,从农村地区搬走的人数显著增加,这里真正指的是农村地区。相比之下,大城市周围的郊区带却在不断扩大。在我工作的地方,大约距离中心城市15到20公里,建设活动非常活跃。几年前,这里还被认为“太远了”。至于柏林的郊区带,就不用多说了。
 

Climbee

2016-08-17 14:23:05
  • #5
我们住在离慕尼黑大约60公里的地方。几年前那里还算是偏远地区,现在已经算是所谓的郊区了(房产如果还能买到,价格已经极度上涨,土地也是如此)。
 

Alex85

2016-08-17 18:08:15
  • #6


你可以继续坚持这个观点直到筋疲力尽。
在一个充满潜在建筑业主、现有建筑业主和新入住业主的论坛里,你自然处境不利。无论这观点是客观的、主观的或其他怎样。

这就像关于自住房是否划算的讨论。这样的争论根本无果。
 

类似主题
08.07.2015私人退休保障,职业残疾保险,储蓄率30
09.02.2016私人养老保障和融资之外的自由储蓄?59
04.01.2017我需要房地产法律保护吗?19
12.06.2018利用Riester养老金进行融资?30
27.03.2019报告:建房作为养老保障?绝对不是!165
22.04.2019高担保但流动收入低的房地产贷款35
28.06.2019购买海外房产,需要注意什么22
18.12.2019建筑融资 - 私人退休保障对利率的影响35
15.11.2022尽管有欧盟养老金,仍可获得建筑融资43
18.10.2024建筑成本目前正飙升12061
28.01.2022养老和子女教育的资金筹措?64
25.08.2022钱放在哪里?包括房地产在内的长期财务规划62
08.11.2023愿景之屋3号:是否可以用房地产抵押贷款?13
07.03.2024房地产估价是否可能基于旧的法院鉴定报告?28

Ob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