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uss
2017-12-24 20:57:26
- #1
原则上这是不正确的。实际上,鉴于这里讨论的厚度差异,很可能差异并不显著,这点大概是对的。
如果不再区分几毫米,而是以1米而非60毫米的水泥砂浆作为思考实验,这一点会看得更清楚。
但是这个论点使得讨论变得荒谬——这就像我们争论说,薄水泥砂浆的低效率可以从1毫米或者2毫米的砂浆有多差看出来。我们不应该拘泥于无意义的理论(且在实践中无意义)的假设,而应该坚持问题相关的实际数值。
只要热传导方向是朝向地面且不为零,额外的厚度就会带来蓄热能力,同时也会降低效率。
你需要更多的能量把更多的砂浆加热到同样的温度,而不是更少的砂浆。前提是材料相同。不过我觉得你可能想表达的意思是其他的?
对于KFW55标准,供暖能耗取决于建筑外壳。暖气通过向房屋输送热能弥补外壳的热能损失(扣除太阳能收益、其他热源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砂浆的厚度对所需能量无关紧要。
唯一会产生微小差异的情况是,如果最低楼层(往下的其他楼层的能量仍然在保温壳内)建筑保温层与地面之间的隔热不好,且砂浆下方隔热不足,那么在较高温度下向下的热量损失会更大。但同时不能忘记,较厚的砂浆在较低温度时可以储存相同的能量,而较薄砂浆更频繁的补热主要发生在砂浆底部,正是潜在热量损失最多的地方。
不过我认为这一差异对整体系统几乎不可测量,因为有优点也有缺点。如我之前所说,主要区别在于供暖的循环时间。
我的观察是,许多供暖系统在较长的循环时间下效率更高,而非短循环——至少在我的地热泵测试运行参数时发现,较大的迟滞性(导致较少次数的开停,运行时间更长)在保持相同室温的情况下(多亏较厚砂浆的热惯性——温度波动不到0.1度,我有记录一些房间温度)显著降低了能耗。除此之外,我确信压缩机从长远来看会感谢这种做法,因为它不必每小时启动1-2次,而是在启动次数间隔几个小时。
当然肯定存在某种最长循环时间,在那个时间点上效率(例如与地面的热交换)会降低,但我一直远未到那个阶段。我之前在另一套公寓用燃气供暖时也有类似经历,长循环效率更高。
系统永远不会达到热力学平衡,而是达到稳态。储存的一小部分热量也会向下流失。对整个系统在恒定温度下成立的是输入=输出。
平衡当然只存在于外面温度恰好是室温时,那需要长时间供暖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