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ant
2024-01-20 23:52:17
- #1
@11ant 你提到了整个规划。这也包括供暖。你的另一种说法对我没有帮助。你能具体说明规划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是什么吗?
无论所谓的“另一种说法”指的是什么,我并没有说过“灾难性的规划”,我们大概只是各说各话而已。
我完全清楚规划有明显的改进空间。但这种改进空间总是朝着更低的供回水温度供暖以及可能稍好一些的制冷效果方向发展。如果你看到这种规划带来的其他缺点,我很乐意你能详细说明。
那我们重新开始吧——我认为这里的思路出现了偏差。
所以要安装一个带有制冷功能的地暖——一个系统既供暖又制冷,不是一个供暖系统加一个制冷系统。那就只有一个网络/介质。逻辑上也只有一个铺设间距——因为无法在“供暖”(即散热)和“制冷”(即吸热)之间切换间距。
我们继续假设,为了“供暖”和“制冷”功能希望有不同的响应速度,以便使其中一个功能“更快”或“滞后更少”。同一介质、相同的管路长度和铺设密度由一个网络共同决定。在这种框架下,想在“(正向)供暖”和“制冷=反向供暖”之间切换,只能通过不同面积提供不同功率,或者通过不同的水泵速度“换挡”。
再假设,如果觉得基于供暖设计的网络制冷响应太慢,那么在制冷模式下要么增加循环流量,要么需要额外的制冷面积,作为“涡轮模式”附加使用。最合理的方案大概是地暖和地冷以供暖的最佳铺设间距用于正常运行,涡轮模式时则加用顶棚制冷,比如在沙发区和餐桌上方,或者可能在抽油烟机附近。实际中我看不到实现可变铺设间距这个梦想的合理方法——奢侈总得有个限度。
总结一下:如果想让制冷比供暖“更快”,一个双功能网络中要么需要可变流量的同一介质,要么需要制冷面积大于供暖面积——也就是说制冷模式下顶部要有额外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