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和“木结构建筑”是否相同,是不可分割的双重意味,还是甚至相反的,这场哲学争论可以写成几卷书,持续时间甚至比从第一张草图到最后一块瓦片规划建造一栋房子还长。作为一名对建筑方式中立、拥有四十年住宅建筑规划经验的建筑顾问,我提醒大家,房子是用材料建造的,而不是用意识形态(建造)的(可能)。
目前,仅以林业来说,并非可持续发展,因为太多生态生物世界拯救素食主义者误信,一个生态有价值的房子应当在墙体结构中拥有最高比例的木材,因而对高档木材市场进行掠夺性采伐——结果是木材采伐过多,森林已无法保持可持续管理。建筑用材中令人担忧地高且不断增加的比例,按理讲,真正的好人应该称其为“血木”。
因此我强烈建议节制和去意识形态化。通过真正的回收利用(非粉碎后的降级再利用),例如重复使用屋顶瓦,可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而不是仅仅因为材料上写着“无水泥”这一醒目的标签就砍新树。用鸭跖草灰浆砌筑的巨石墙,可能取决于先前吸食了什么,看起来像是世界问题的解决方案,但实际上并非如此。适度规划的房子,即使是生态上非政治性的当地建筑商建造,也并非魔鬼之作。
确实,有更好的方式进行生态建筑。我们主要喜欢木材作为材料,坦率地说,我用“生态木结构建筑”这个称呼,可能是借用了某建筑公司宣传册中的词汇。在“生态”这一原则下,许多事情值得审视反思。
我宁愿多说一次,也不愿因此导致建筑申请被拒绝。
谢谢 :)
一篇帖子中的三个错误:(1) 仅仅因为平面图相似,报价就可比是不对的。单靠平面图也不是获取报价的有效依据。请参阅我有关面团休息和关键决策关键词的帖子。(2) 我建议主要将立面视为设计特征,而不是必须与结构设计绑定。(3) 减项非常糟糕。最终的房子不会因为规划时原本大一两号而受益。简单去掉木质立面的覆板也不是正确做法。
我当然不是只根据一张平面图报价,而是根据一整套需求和服务目录报价。这里提及立面只是因为它是继10平方米之外原始报价的第二项变更。
我会仔细研读你的帖子。
我猜指的是地面覆盖物(软木/瓷砖)?——因为自助施工?
请注意:“加装房”优于“精装修减项”。
没错,就是地面铺装。自助施工的事情还不太清楚,因为时间紧,我们还没算清,这是否值得,或者是否有必要。
11ant Keller规则可以建议做一个带地下室的居住层。也加强了屋脊方向建议的力度。规划方案到底是如何规定“三层全层”呢?
感谢提醒。
“III 全层数作为最高限制
车库和附属建筑原则上应为单层。
如果原地面在建筑物处沿坡面垂线方向高差超过1.50米,则应按照坡地建筑方式建造,包括地下层和地面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