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好吧,我非常抱歉!这解释了很多。
你不需要感到抱歉,但这样你可能能理解我最初的反应。
既然出于上述原因,Powerline通信介质是最通用、最优雅且最省力的方法,为什么大家都不使用它了?
因为Powerline方法根本不是这样。它实际上非常繁琐,远不优雅,也不通用,而且更贵,等等。
我至少是指通过现有电网实现,而不是D-Link的方案。所以实现质量与Powerline的工作原理无关。
不,早在D-Link在台湾成立之前,就已经有通过电网传输数据的技术了。
因为Powerline本身,如果实现得好,速度和TP一样快。或者至少在毫秒级别以内。
关键就在这里。几毫秒的延迟就足以让系统只能在小众市场生存。
对于光,我想自动化需要两个组件:灯和传感器。两者都需要电源,所以都连接在电网。这样,已经有一根线将两者与控制单元/服务器连接起来。可以先安装普通灯,然后再装一个Powerline传感器和Powerline灯接口/插座(比如KNX的),然后通过软件定义它们的位置。
可以,这叫Digitalstrom。但更贵,远不如KNX灵活和快速。
原则上就像Powerline电子设备装在墙上的插座(硬件)里。插什么终端设备都无所谓,因为控制的是插座的通断。对灯和其他许多负载来说其实是个简单的二元原则。用灯来举例,大致上也不会比传统的运动传感器复杂多少。运动传感器检测运动后,激活内置的灯。自动化就是一样,只是灯不是内置的,所以要发个简单信号给服务器,服务器开关“插座”就行了。
是的,KNX就是这么做的。只是它把SELV和230V分开了。这带来了许多好处,我之前也提过,比如可靠性、响应时间、成本等等。
电网本身也比TP电缆稳定。电线更粗,故障点更少。
不,你这也错了。这里讲的不是物理稳定性。
正如我说的,我在想问题是技术原因,还是有人想借此卖出更复杂的解决方案,因为这样能赚更多钱。
恰恰相反。人们试图卖出更简单的解决方案。比KNX更简单几乎不可能了。星形布线加总线,很快就能实现所有开关、遥控功能,如果装个接口还可以无线控制。
是的,技术和成本才是真正的问题。用Powerline比用TP需要更多技术。
让人额外铺设一根线确实更贵。
不,在新建筑中几乎不贵。因为可以跟NYM线一起拉入,大概每个普通独栋住宅多花100-200欧元。
这不是指控,我只是想知道为什么更繁琐、更贵的方式会被采用,而Powerline这样优雅且通用的解决方案(在如此低的带宽需求下)被忽视。
反过来说,正因为Powerline远非优雅和通用,而且成本也高,远比不上KNX-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