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ant
2022-03-18 19:23:07
- #1
我指的是这句话: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找到一个承包商愿意为我们的项目报价。
哦,是这样。但这是非常可以理解的。因为如果承包商拿到的是一套对于预算来说太贵的房屋设计图,且——很可能还注明了预算范围——却被要求报价,他还能做什么呢?
没错,就跟我一样:十字架祈祷(作为新教徒,得说清楚!)。
让我们设身处地为这位可怜的承包商(GU)想想:他是专业的,凭借建筑师的图纸(一看就不像外行的涂鸦,需要解读),他一眼就看出设计与预算的巨大差距是无望修补的。他知道,凭借常用的“积木式”手段(比如客卫只用普通尺寸瓷砖,将悬臂楼梯降级为阶梯式楼梯,最糟还可能只是画的烟熏妆效果而非砖石拼花),无法调和两者的矛盾。这些手段在面积超标10%、预算超支12%的情况下或许有效——但这里是目标的四倍。脱轨的列车还能拉回轨道,但沉船就没救了。
那他该怎么办呢:成为坏消息的传递者?——从圣经开始的历史书中,坏消息的传递者可没好下场!
如果我是这承包商,我会将这样的请求搁置三四周,等待潜在客户的电话追问(因为只有在[ I ]对话中[ /I ]才能弄清客户是否愿意接受——这里必须——痛苦的解决方案)。这必须由客户主动发起,绝不能通过邮件或其他形式,而说实话,冷不丁的询问本身成功几率就很低。
我绝不会让我那高水平的预算员为这份方案报价:既不会给图纸定价(因为那样我就是在下“高价供应商”的锚点),也不会推荐一个符合预算的房型(因为客户会以为:“这人无能或者无礼,根本没看我的漂亮设计”,或者“好名声是白得的,他们最多做些普通货色”)。这两种情况作为供应商都是失败——至少别浪费高薪员工的时间。
对于这种毫无指望的请求不予回复,我看来只有一个解释:完全预料之中的事情。要想成功向承包商询价,你得找一个规划现实房屋的人,而不是建空中楼阁的设计师——也就是说,这正是那位建筑师本应做到的。[ U ]他本应如此[/U]。所以依我看,这位建筑师在这里提供了真正的客观差劣服务——我也不会像帖子作者一样悲伤而无助地默默接受,而是直接放弃这份付出。品味上的误会偶尔会有,但根据目前呈现的“档案情况”,这次情况显然不是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