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现有建筑改造中最大的问题出现在大城市。大型热泵该放在哪里?更不用说像慕尼黑、汉堡等城市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我认为在大城市,区域供热可能是更好的选择。一方面因为通过一个非常大的热储存设备可以更好地缓冲(关键词:行业耦合,再者表面积是平方增长,但体积是立方增长)。另一方面是由于规模效应。而且并不是每个地方都适合安装所有设施。但例如可以在公园和其他绿地下面钻地热井(前提是那里没有地铁线路),或者在邻近楼宇的平屋顶上安装空气-水热泵。
文化遗产保护是我之前提到的清单中的一项。我们不可能完全原样保存每一面老旧的立面。有些可能确实不值得保护,有些可以用仿制手段,有些则必须通过内墙保温来解决。这里应该有一定的灵活性。
没错,但这些也是政治问题,其成本只能部分转嫁给最终消费者。
人人都对自己的钱包最关心。因此,提供低价的热泵电价和补贴是促使人们参与的一个极好杠杆。
过去的投资和补贴更像是“浇水壶”式,如果我单说建筑儿童津贴的话 :rolleyes:
低价的热泵电价则更加有针对性,远非浇水壶式。
国家就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组成的。因此这种二分法不存在。另一方面,热泵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对所有人来说并非都合理。如前所述……对环境最大的益处是将一个房屋的供热需求从300千瓦时降至80千瓦时。这个步骤甚至无需核心改造,且只要居住期间都可以完成。低温改造可以稍后实施,或者在合适时执行,或者对某些房屋根本不做。我们不需要一次解决两个问题。
居住可行性本身也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方面,在论坛里我们主要讨论的是独栋住宅,拥有权转移时可以有几个月施工期。而对于拥有90户的住宅楼,不能就这样把大家全部腾空几个月。
而热泵用电是“浇水壶”式补贴。250平米带地下健身房(每周使用1小时 ;))的富裕新建房主和20平米小房间的租户一样享受补贴电价。任何补贴都会创造激励,因此必然也会产生错误激励。我这里仅举例BAFA支持的通风+空气水热泵超级设备,那些设备曾有人要我购买。或者我们现在有一口按照正常计算永远不会回本的地热钻井,但当时却得到了BAFA补贴(不过由于系统更换,我们这边全部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