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Hix
整个区域都是风景保护区。所以房子所在的那块地也是如此。因此,即使我把房子拆了,也被禁止在同一地点建造新的房屋。那为什么要用土地基准价评估这部分地块,而只用农田/花园土地的价格来评估其余部分呢?
我只是想理解。我接受(不等于“我付钱”)房东的任何售价,只要我被说服这块地确实值那个价钱。而不是随便定价,期待有人会买单。也就是某个拥有大量积累财富的人,这财富是继承的或者用某种多多少少可疑的方式积累起来的(是的,我可以这么说,因为在极少数情况下,财富拥有者是靠自己公正合法的劳动赚来的,但那是另一回事)。
之所以要区分,可能是因为该地属于城乡结合部,因此不允许(继续)建设;所以不能视为常规建设用地(建设预期地)。
这是不是城乡结合部的地块都自动适用?我以为只有是风景保护区才算数。
我个人只会买这种房产,前提是价格非常低廉,或者我至少能投入一百万让它变得漂亮。
如果“实际”价值 + X(X取决于我有多不愿意搬走)在我承受能力范围内,我就会买。
但是只要根本没有机会说服业主放弃明显过高的要价,那完全没有意义。
我更认为,价值评估报告或许能促使业主调整价格。我觉得他们可能是因为信息不足才自认为价值这么高。所以我现在在收集这些信息。价值评估当然只有在能起到说服作用时才会申请。
这东西虽然有收藏价值,但幸运的是远远比不上圣彼得大教堂。
去考虑市场多么狭窄,需要出多少价钱才没人会出更高价对我来说没意义,因为我既买不起也不想买。即使买得起,我也强烈反感参与近几年尤为扭曲的房地产市场。
不,我现在只是想弄清这块地的“实际”(即排除炒作因素后的)价值(这应取决于地块性质及其带来的限制、以及由于道路和房屋状况差而可预见的更高费用),然后据此确定我愿意出的价钱。
如果有人愿意支付过高的价格,那对我来说很倒霉,但我无法改变,所以也无须多想。
对我来说确认实际价值同样重要,因为将来可能被迫再次出售。那时首先必须能卖出去,其次不能只卖出我买时价格的一半。
我们还没谈判。我几个月前只是对卖家的报价作了简短回复,觉得凭直觉大概值80000。双方当时都没认真考虑,也没查清楚存在什么限制、近期会有哪些更高的费用等等。
真正的具体谈判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进行。
价值评估报告对我个人更感兴趣,能让我有个依据,知道自己愿意出多少钱,见上文:“实际”价值(例如通过评估报告确定)+ X (X取决于我有多不愿意搬走)。
这块地更偏远。距离最近的大城市开车30分钟(我觉得那是偏远地区;至少对我大多数认识的人来说,已经挺远了——对于习惯了市内距离的人来说,得有特别的理由才会愿意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