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Papierturm 讲更多。
去年我被稍微提醒了一下之后,我们买了一块地。那时我们还不知道的是,开发计划规定了什么。虽然对我们这些建筑门外汉来说,这些规定感觉怪怪的,但经过和建筑管理部门的沟通,还是挺简单的。房屋在地块上的定位,檐口最大高度,屋顶形状和坡度,规定必须用砖石外墙——还有,阁楼和上层不能有踢脚墙(Kniestock/Drempel)。正如建筑管理部门那位非常友好的先生所说:屋顶斜面必须一直延伸到底。
于是我们开始同时做了很多事来获得感觉。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明智的做法。
1. 我们非常认真地考虑了哪些房间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哪些不需要。
2. 我们看了大量的房屋。朋友的,家的,还有样板房公园的。主要是为了感受空间尺寸、通道和采光情况,总是问自己:日常生活中怎么样?我们能适应吗?有什么让我们觉得不舒服的?日常需要什么?
3. 我学习了技术和相关术语。
4. 虽然定位被规定了,我们还是考虑了如何把地块和房子很好地结合起来。例如我们这边有一边能看到很棒的山谷景观,所以在粗略的空间规划时有考虑(哪些休息区放在哪里?楼梯放在哪里?功能房比如家务间放哪里?窗户也要跟着考虑)。
5. 我跟所有建过房子的熟人聊过,了解他们遇到的主要规划问题。
到这里事情开始变得复杂,我们也误入了一些歧途:
6. 我们翻阅了大量目录,找到了我们喜欢的户型,看起来是个不错的起点。带着一些技术需求(空气-水热泵,可用的阁楼;我觉得这两个都不算特别),我们找了几个总承包商,并试图从目录里的户型图里得到符合我们需求的报价(根据开发计划基本都要改成两层全高,改变屋顶形状,有时还要降低标准层高,以免檐口高度超标)。
7. 结果非常糟糕。只有一个总承包商的报价符合开发计划。很多方案都设计了踢脚墙。要求被有意隐瞒(比如不可用的阁楼),或者公然无视(报价中出现空气-空气热泵)。不论是房屋尺寸(开发计划!)还是我们需求,总是说“以后可以改”。我从前面第5点了解到,这最终给周围造成了巨大额外费用。
7a. 某些总承包商的会面非常令人沮丧。例如:我们以一个标准户型为基础,结果突然给了完全不同的计算方案,窗户和房间布局都不适合地块,导致上层面向山谷一侧居然没一个窗户。
8. 经过推荐,我们找到了本地区一位自由建筑师,他以固定价格承接了第一至第四阶段的工作(没有提前给他规划图纸,他的做法是看地块,沟通,共同开发方案),同时负责和总承包商的沟通(包括提供我们想要的设备清单—很长)。正如另一个帖子提到的,效果不错:我们得到了相对可比的报价(在一些我们没明确要求的建筑细节上仍有小差异)。而且几乎所有报价都符合开发计划,因为它们基于我们(即建筑师的)图纸。
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这条路是好是坏。等房子盖好再说。建筑师已经为我们节省的钱远超过花费(见其他帖子),并且还帮我们避免了一些陷阱,所以我们目前心态挺积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