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 自己非常正确地猜测的那样,他之所以与我看法不同,正是因为他(可能还有原帖作者)没有正确理解。至于谁应该承担询问的注意义务, 已经解释过了。
各自附带“按称重单结算 2t/m³”字样
承包商指出,他按照每立方米需要两吨材料来计算,结算时以测得的重量为准。
“按称重单结算”这一附加说明对于外行人来说,并非明显的可能产生额外费用的预告。它也可能意味着承包商通过称重单证明其已按照报价和委托的数量交货。
这不仅不是额外费用的明显预告,实际上根本不是额外费用的预告。
这里所谓的“体积缩水”是什么情况我不清楚。原帖作者说挖得太深(还是我理解错了?)
是的,你理解错了。
无论原因如何,有经验的承包商应该把报价讲得足够清楚,避免客户事后被费用惊讶。比如明确写明费用可能因“体积缩水”或其他原因增加某个百分比。客户通常是第一次遇到,承包商却是第无数次。
发生了什么?很简单:
1)原帖作者请承包商报价。报价是基于根据图纸计算出的体积。当时承包商认为需要从料仓向自卸卡车倾倒300吨材料,以便在工地安装得到150立方米。
2)地基监测员建议加深挖掘并增加用料。额外费用就是这里产生的——承包商的价格在结算时与报价完全一致。承包商不得不提取350吨材料,而非300吨。在此过程中,他每次都是空车去砂石场,进出时卡车称重。称重不是在Baleks的称重台进行,而是每年都有计量检定人员来检查称重设备是否准确。称重单就像排放测试时的电子凭单,上面还有最新检定编号。一切清晰、可追溯。
3)350吨载重一次无法全装载到卡车。工地上的工人每次在铺设并分层压实后都会测量,指示司机第十八次装载时半满即可。
承包商无辜于成人工地的现实比建设者记忆中沙盒里的简单要复杂得多。对此,我必须坚决反驳 的看法,即认为承包商不值得推荐。
我反复劝诫不要作为外行人或勇敢的见习巫师独自承担整个招标工作是有原因的。建立一栋完整房屋的复杂度比仅仅请人刷所有房间天花板的工作要高几个量级(或者说奥托普通消费者从哪里觉得自己在类似工作上有足够经验)。这种区别不是一个周末网络研讨会能学会的(不过我看来明年夏天应该开一个)。
对现实比预期更贵感到惊讶,从而得出“承包商显然不诚信”的结论,“也不是解决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