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这可能在某些细分领域成立,但绝对不适用于土地或者建筑领域的大多数情况。只需看看整体价格走势与房地产领域的比较就知道了。“正常”的价格很有趣——你是否向国家支付了一个自用租值?你是否通过地税以及其他方式,为你十年前通过低价获得的“公平”份额买单?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你实际上是相当赚到了。
拍卖程序作为公平价格的保证——当然如此。我们到处都这样做,而背后从来没有价格最大化和心理因素的策略。结果将很简单,越来越多的人将无法参与其中。提醒一下——拥有自己的房子几乎是联邦德国唯一的“创立神话”:努力学习,掌握实用技能,然后你就能买得起一所漂亮的小房子。
任何事情都没有权利——如果今天还没领会到香港、特朗普时期的美国和疫情的教训,未来几十年你还会感到惊讶。但税收、平衡和调控是可以做的。你的思路是一个财务主管的思维。用这种思维,社会(或企业)能走多远?
接下来要问的是这些收入从何而来——在阿尔迪超市,那些“特别”的人可能也不会买得比别人多。顺便说一句,契税是州税。地税作为市政税,也不与收入和土地+房屋的价值挂钩。为什么要为富裕上层阶级(你刚才描述的那样)保留一个图书馆,我也搞不懂。如果按你的逻辑,那里应该收每月10到20欧元,而不是补贴每年10欧元。那就按地址收费吧。
幼儿园——也很有趣——育儿员住在新城镇村里的地下室,这样网红销售妈妈就能开着电动迷你车快速离开?或者,更可能的是——她根本不来了,因为她可以在别处用同样的钱过更好的生活和工作。强势妈妈只能看着自己呆在家里。
我觉得“有门禁社区”的富人和对乡村产生三重影响的想象非常滑稽。如果那个拿着PPT的工程师或穿着皮鞋的英雄被强制加入消防队,那就更有趣了。
我依然认为地方政府最大化收益以及相应的“土地管理”不是一个合理的发展方向,我看到社会将出现巨大分裂,一部分人所拥有的超出合理范围。
你可以看看哪里居住质量更高。是在社会住宅区,还是在更贵的区域。然后问自己:你住在哪里?
你个人是否愿意作为收入较高者支付更多的税?因为德国的社会保障网到底由谁来资助?肯定不是那些补贴领取者,而更多是上层经济阶层的人。这不是对低收入者的指责。我家里也有护理行业的亲戚,看到他们收入低。那是另一个问题,不是昂贵房产的问题。
除此之外,德国有很多根深蒂固的权利。看看基本法就知道了。
顺便说一句,按你育儿员的逻辑,根本不允许再建独栋住宅了。国家应该在这块地上建造所有人负担得起的多户住宅。这在东德非常“成功”。并没有。
我也对土地房价、电价感到厌烦。但这只是我们社会富裕的结果。而且这里的贫困和尼日利亚人想象中的贫困不一样。不是每个人都能赚很多或者得到补贴。欢迎来到现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