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erzapp
2020-02-22 05:38:15
- #1
亲爱的社区成员,
地块刚刚购买,平面图也基本确定。
现在我们正处于这栋新建筑其余规划的初期阶段。对此我还有很多关于施工细节和房屋技术的问题,迄今为止尚未得到充分解决。
我想先介绍一下我们的项目计划和设想。由于地块大小和建设规划限制,建筑规模有较严格的限制(因此例如需要单独的技术建筑等)。
以下是已经确定的关键数据:
两块地(2位所有者=1位是我兄弟,1位是我)。
必须采用界限建筑,因此形成两栋双拼住宅(每块地一栋,每栋包含两套住宅单元)。建筑为两层结构(屋檐高度最多4.5米)。
采用双坡屋顶,坡度30-45°,最高高度9米(所有最大高度均自顶层地面算起)。无地下室。二层通过外部楼梯进入。
左侧半栋各约65平方米,右侧半栋各约45平方米(一层面积比首层小约4-5平方米)。
屋脊东西向延伸,即光伏屋顶面正南向。
一层南侧设有大量窗户/门,二层每个房间设有屋顶采光窗。阁楼有保温但仅通过“紧急楼梯”可达。二层阳台分别朝西和东。
三套住宅将出租,45平方米的小单元一层将由我自住。
单独约8平方米的技术建筑与主楼分开,间距约1.5米(用于热泵、储能、水电接口)。由于技术设备和边界间距要求,几乎无法改变布局。
我们的需求及可行的技术和建筑细节如下:
实木结构。经过能效顾问根据我们的初步设计图“粗略”计算了墙体和屋顶结构,并认为符合KfW40 Plus标准。窗户细节和精确热桥计算尚未完成。
内向外墙体构造(U值:0.11 W/m²K)
1.25厘米 石膏板 导热系数:0.25
10.00厘米 实木墙 导热系数:0.13
26.55厘米 木纤维保温层 导热系数:0.039
6.00厘米 软木纤维保温板(抹灰基层) 导热系数:0.040
1.20厘米 外墙抹灰 导热系数:1.00
合计45.00厘米
外向内屋顶构造(U值:0.13 W/m²K)
A 不均匀层:10%结构木材
1.5厘米 石膏板 导热系数:0.25
2.25厘米 空气层 导热系数:0.16
24.00厘米 结构木材 导热系数:0.13
8.00厘米 软木纤维保温板 导热系数:0.042
B 不均匀层:90%椽间保温层
1.5厘米 石膏板 导热系数:0.25
2.25厘米 空气层 导热系数:0.16
24.00厘米 结构木材 导热系数:0.13
8.00厘米 软木纤维保温板 导热系数:0.042
合计35.75厘米
内向外地板板块(U值:0.14 W/m²K)
7.0厘米 找平层 导热系数:1.40
12.00厘米 踏音保温板 导热系数:0.032
24.00厘米 钢筋混凝土(含1%钢筋) 导热系数:2.30
10.00厘米 EPS泡沫塑料 导热系数:0.035
合计53.00厘米
(10厘米EPS将由玻璃泡沫砾石替代,厚度待窗户确定后及建筑重新计算时再定)
为了实现更薄的墙体,我们或许会对墙体构造做调整,使用能效更好的材料(例如用0.031的矿物棉代替0.039的木纤维保温板),但前提是a)夏季隔热效果良好,b)生态性能没有过大妥协。对于矿物棉相较木纤维保温板的优缺点,我尚未深入了解。
地板外围保温计划采用40-60厘米分层压实的泡沫玻璃砾石(所需厚度待计算)。
总体目标是尽量生态建造,实现高生活质量。毕竟如果顺利,我将在这里生活30至50年。我们首要考虑的不是建造成本,而是实施符合能源和生态要求的方案。虽然有最高预算,但相信经济和生态可以达成至少良好的折中。我们也期望凭借目前KfW40 Plus较高的补贴,不必花尽预算。
我们的其他需求:
(用电问题:如何处理热泵未消耗且无法作为公共用电使用的剩余电力?分户电问题似乎复杂难行?!)
以上是初步内容。期待大量反馈。
下周我们将与拟合作企业会面,对方案进行审核/必要时调整。仅届时才能获得建筑围护结构的成本估算。
地块刚刚购买,平面图也基本确定。
现在我们正处于这栋新建筑其余规划的初期阶段。对此我还有很多关于施工细节和房屋技术的问题,迄今为止尚未得到充分解决。
我想先介绍一下我们的项目计划和设想。由于地块大小和建设规划限制,建筑规模有较严格的限制(因此例如需要单独的技术建筑等)。
以下是已经确定的关键数据:
两块地(2位所有者=1位是我兄弟,1位是我)。
必须采用界限建筑,因此形成两栋双拼住宅(每块地一栋,每栋包含两套住宅单元)。建筑为两层结构(屋檐高度最多4.5米)。
采用双坡屋顶,坡度30-45°,最高高度9米(所有最大高度均自顶层地面算起)。无地下室。二层通过外部楼梯进入。
左侧半栋各约65平方米,右侧半栋各约45平方米(一层面积比首层小约4-5平方米)。
屋脊东西向延伸,即光伏屋顶面正南向。
一层南侧设有大量窗户/门,二层每个房间设有屋顶采光窗。阁楼有保温但仅通过“紧急楼梯”可达。二层阳台分别朝西和东。
三套住宅将出租,45平方米的小单元一层将由我自住。
单独约8平方米的技术建筑与主楼分开,间距约1.5米(用于热泵、储能、水电接口)。由于技术设备和边界间距要求,几乎无法改变布局。
我们的需求及可行的技术和建筑细节如下:
实木结构。经过能效顾问根据我们的初步设计图“粗略”计算了墙体和屋顶结构,并认为符合KfW40 Plus标准。窗户细节和精确热桥计算尚未完成。
内向外墙体构造(U值:0.11 W/m²K)
1.25厘米 石膏板 导热系数:0.25
10.00厘米 实木墙 导热系数:0.13
26.55厘米 木纤维保温层 导热系数:0.039
6.00厘米 软木纤维保温板(抹灰基层) 导热系数:0.040
1.20厘米 外墙抹灰 导热系数:1.00
合计45.00厘米
外向内屋顶构造(U值:0.13 W/m²K)
A 不均匀层:10%结构木材
1.5厘米 石膏板 导热系数:0.25
2.25厘米 空气层 导热系数:0.16
24.00厘米 结构木材 导热系数:0.13
8.00厘米 软木纤维保温板 导热系数:0.042
B 不均匀层:90%椽间保温层
1.5厘米 石膏板 导热系数:0.25
2.25厘米 空气层 导热系数:0.16
24.00厘米 结构木材 导热系数:0.13
8.00厘米 软木纤维保温板 导热系数:0.042
合计35.75厘米
内向外地板板块(U值:0.14 W/m²K)
7.0厘米 找平层 导热系数:1.40
12.00厘米 踏音保温板 导热系数:0.032
24.00厘米 钢筋混凝土(含1%钢筋) 导热系数:2.30
10.00厘米 EPS泡沫塑料 导热系数:0.035
合计53.00厘米
(10厘米EPS将由玻璃泡沫砾石替代,厚度待窗户确定后及建筑重新计算时再定)
为了实现更薄的墙体,我们或许会对墙体构造做调整,使用能效更好的材料(例如用0.031的矿物棉代替0.039的木纤维保温板),但前提是a)夏季隔热效果良好,b)生态性能没有过大妥协。对于矿物棉相较木纤维保温板的优缺点,我尚未深入了解。
地板外围保温计划采用40-60厘米分层压实的泡沫玻璃砾石(所需厚度待计算)。
总体目标是尽量生态建造,实现高生活质量。毕竟如果顺利,我将在这里生活30至50年。我们首要考虑的不是建造成本,而是实施符合能源和生态要求的方案。虽然有最高预算,但相信经济和生态可以达成至少良好的折中。我们也期望凭借目前KfW40 Plus较高的补贴,不必花尽预算。
我们的其他需求:
[*]KfW40 Plus
[*]空气源热泵(水循环型)(若能带来显著优势,可选用地源热泵)。因地面面积不足,无法使用沟渠或地面集热器。
[*]光伏系统(约13-14千瓦峰值),可能需分成两套系统。
[*]锂离子电池储能(约13千瓦时,可能为特斯拉PowerWall,或是否有更生态的替代方案?)
(用电问题:如何处理热泵未消耗且无法作为公共用电使用的剩余电力?分户电问题似乎复杂难行?!)
[*]可控住宅通风系统
[*]如可能,我们希望增加冷却功能,备选方案多样,各有优缺点:
[*]通过地暖制冷(由热泵完成),效率较低
[*]通过独立的顶棚/墙面冷却(成本/效益?)
[*]顶棚供暖/制冷替代地暖
[*]通过带冷却器的通风系统进行冷却(缺点:凝结水难以/无法控制?)
[*]空调设备
[*]想法:铺设某种地下换气器,持续向通风系统送入冷空气,通过旁路切换实现制冷。
以上是初步内容。期待大量反馈。
下周我们将与拟合作企业会面,对方案进行审核/必要时调整。仅届时才能获得建筑围护结构的成本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