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usbau Erfahrungen und Hilfe von Bauherren und Bauexperten

  • Erstellt am 2019-11-10 14:30:06

haydee

2019-11-11 11:49:51
  • #1
请有针对性地看看新建区,问问业主们。看看车上的公司标识。不是每个人都有主页。有些人靠口耳相传。你们那里有类似的周末报纸吗?那些带有大量广告的免费报纸。偶尔会刊登一些工地参观的广告。我们就是这样找到我们家的。其实房子很小。
 

Mottenhausen

2019-11-11 11:57:43
  • #2


不,不一定。

通往第一次动工的道路上有不同的阶段,不同公司(结构)这些阶段的表现也不同。

在小公司中,这些阶段往往模糊不清,细节从一开始就被讨论并计入价格。公司越大,界限划分越严格。实际的销售过程是通用且标准化的,具体需求和细节要到执行计划阶段才具体考虑。这一切都有优缺点。

虽然已经提到过,但请永远记住:你只建一栋房子,但可能会让(比如)五家公司报价。也就是说,四个“卖家”会空手而归,只有一个拿到大奖。平均来看,从卖家的角度看成功率只有20%。不幸的是,这导致卖家的努力有时也只是针对每个客户的20%。
 

ypg

2019-11-11 12:03:48
  • #3


你看,这就是合同的作用。不会把所有钱一次性摆在桌面上。是根据建筑进度付款的。


你可以看看木工活或者普通的房屋建造……应该会有不少选择。
 

11ant

2019-11-11 16:06:00
  • #4

在这个行业中,保持健康的怀疑态度绝对是必要的——尤其是在传统上偷工减料频发的繁荣时期。但这不应该意味着控制主义,就是对执行者持续紧盯不放。


即便是那些声誉和价格都很高的大牌,销售时也会依赖提成推销员,而小型总包商(无论哪种建筑方式)通常由有能力的业主亲自管理,销售员往往身兼数职,通过沟通预防投诉。



小型木工企业自称不是“装配式房屋制造商”,而是“木匠”之类,混凝土建筑的则称为“建筑承包商”。这虽然不是保证,但几乎是辨别可靠小型总包商的标志:他们不会浪费精力在花哨的网站上。相反,我自己(从事完全不同的行业)几十年来一直谨慎地做出战略选择,保持一个极难找到的网站,避免各种无理客户上门。介绍业务中有句俗话,“苹果落地不远树”,即满意的客户不会把服务商推荐给他认识的最笨的人,而是推荐给的熟人。也就是说,你不会从一个友好、沟通合理的客户那里被推荐给一个不守时、爱挑剔的麻烦客户。


如果真是这样那很好。但很多购房者先是收集过多报价,等他们(哪怕有时)通过这种论坛被拉回现实,意识到不能用墙倒之后的价格在地皮上建空中楼阁。首先,5:1的比例根本不准确(因为对于每个签约这五个卖家中的一个的5:1客户,还有两个5:0的客户,他们在询价后才认清自己的幻想),其次,那个成功拿到单的销售员往往还会拖很久,直到销售人员已经离职。这样来看,应该能理解销售员的心情。
 

hampshire

2019-11-11 16:34:17
  • #5

从你的角度来看,只能建议“销售员”进行专业培训。

销售员和顾问之间是有区别的。销售员不会随意发太多报价。他会通过对话判断潜在客户的进度和条件。如果前景光明,他会通过对话深入了解客户的愿望、渴望、需求、优先事项和担忧。这是在卓越咨询的框架下进行的,有助于客户极大地理清思路。然后他会评估是否值得制作报价。他已经将成交概率估计为超过50%。制作报价的繁琐工作则留给那些通常不成单的顾问去做。

作为客户,我们欣赏优秀的顾问。但他们往往得不到我们的订单。
 

11ant

2019-11-11 16:42:48
  • #6
我正是想强调这一点:如果像你所说的那样,在你描述的天堂里运作(销售人员是顾问而非推销员),那么他应该因为提供咨询而获得佣金,而不是因为销售。理论上,可以通过更高质量的咨询提高成交概率来实现这一点——不过实际上,在这个“计算”中,那些被咨询过但最终并未购买的人(也就是那些不会在其他地方购买的人)会成为阻碍。因此,在现实中,我认为这种愿望式的计算无法成立。
 
Ob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