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ym
2015-07-08 19:25:13
- #1
像Kampa这样预制房屋供应商的概念乍听起来不错,而且在论坛中确实有很多人认为如今一座房子的U值不应该超过0.15。
另一方面,如果只看数字,我实在不明白超出必要程度的保温是否真的划算?
我们以一栋140-150平方米、1.5层高的房子为例。其外墙面积大约是170平方米(不包含屋顶、最上层楼板、地基板和窗户,假设有我们期望的相对较高的踢脚板高度)。
本地供应商在标准情况下的U值是0.21,而Kampa宣传的U值为0.11。根据U值计算器,本地供应商每平方米每年消耗16千瓦时,而U值为0.11则是每平方米每年7千瓦时。换算成整体面积就是2720千瓦时和1190千瓦时。以年效率为4.1的风冷水热泵为例(是的,有大约4000欧元的价格——向紫色论坛问好),这意味着分别消耗663千瓦时电能和290千瓦时电能。通过外墙结构,节省了373千瓦时电能。方案A:GÜ实心标准,方案B:被动房外墙。从经济角度看,每年节省约93.25欧元,每月约7.77欧元。
20年下来,差额累计约1865欧元。20年!!!
当然,被动房通过地基保温、屋顶以及更好的窗户还能节省更多,但这也意味着额外的投资。
另一方面,带有光伏自用系统的房屋在过渡季节能节省很多电费(自发电价格不到从电网购买电费的一半),但对KFW40房屋这种类型来说,节省的效果不明显,因为真正供暖只在最冷的冬季进行,而一般节能规范标准的房屋在过渡季节能从光伏电中受益甚大。
最终的问题是:这是否值得?或者说,节能规范标准是不是已经够严格,以致其经济性早已被超越?
这个问题也关系到木框架预制房屋与实心结构房屋的对比。只有木框架预制房屋才能在外墙厚度适中的情况下,实现较高的保温值。据我看,这也是木框架预制房屋相较实心结构房屋的唯一优势。
另一方面,如果只看数字,我实在不明白超出必要程度的保温是否真的划算?
我们以一栋140-150平方米、1.5层高的房子为例。其外墙面积大约是170平方米(不包含屋顶、最上层楼板、地基板和窗户,假设有我们期望的相对较高的踢脚板高度)。
本地供应商在标准情况下的U值是0.21,而Kampa宣传的U值为0.11。根据U值计算器,本地供应商每平方米每年消耗16千瓦时,而U值为0.11则是每平方米每年7千瓦时。换算成整体面积就是2720千瓦时和1190千瓦时。以年效率为4.1的风冷水热泵为例(是的,有大约4000欧元的价格——向紫色论坛问好),这意味着分别消耗663千瓦时电能和290千瓦时电能。通过外墙结构,节省了373千瓦时电能。方案A:GÜ实心标准,方案B:被动房外墙。从经济角度看,每年节省约93.25欧元,每月约7.77欧元。
20年下来,差额累计约1865欧元。20年!!!
当然,被动房通过地基保温、屋顶以及更好的窗户还能节省更多,但这也意味着额外的投资。
另一方面,带有光伏自用系统的房屋在过渡季节能节省很多电费(自发电价格不到从电网购买电费的一半),但对KFW40房屋这种类型来说,节省的效果不明显,因为真正供暖只在最冷的冬季进行,而一般节能规范标准的房屋在过渡季节能从光伏电中受益甚大。
最终的问题是:这是否值得?或者说,节能规范标准是不是已经够严格,以致其经济性早已被超越?
这个问题也关系到木框架预制房屋与实心结构房屋的对比。只有木框架预制房屋才能在外墙厚度适中的情况下,实现较高的保温值。据我看,这也是木框架预制房屋相较实心结构房屋的唯一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