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开始委托了另一位建筑师设计——但结果对我们来说非常令人怀疑——因此我们立即终止了合作。
如果你们还需要在细节上寻找灵感:在瓦莱里奥·奥尔贾蒂(Valerio Olgiati)的作品集中(或者他已故父亲鲁道夫的作品,他的风格更有机)应该能找到不少东西。
Dennert Massivhaus 的系统——我看过,但不太能想象最终外观会是怎样,因为大多数样板房都是抹灰的
我还没现场见过他们的作品,但他们在巴伐利亚有项目——也许你可以去那边看看。
我也在想,在这样一个建筑中,阶段1到8都需要建筑师吗?
建筑从初步设计开始,需要施工监理。你认为这个菜单中的哪些环节可以省略,或者你想大胆尝试自己的运气?
我刚刚又做了一些更深入的调查,碰到了一种可能有趣的解决方案——这里的意见我很感兴趣。
我之前也给你提出过类似建议,现在你用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像是板材/“墙砖”。我的看法没变:我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替代方案。
REC-Bauelemente Berlin。这里有厚度从15毫米起的混凝土板——对我来说意味着我可以用砖石建造单体建筑,使用这些板作为“外立面”。问题也是成本?我想这可能会比较高。还需要把抹灰等成本算进去。优点或许是内外装饰(颜色和纹理)不同。
我倾向于材料间紧密相邻时选择相似的材料类别。因此在这些混凝土墙板之间,我更愿意用加气混凝土。你可能会觉得砖块在情感上更偏向“生物种植的材料”——但从气候调节角度来看,你最多只能指望砖块在抹灰层(我个人认为最好是泥浆抹灰)后起作用,而不太可能被“混凝土板铸成的铠甲”包裹。这只能算是一种表面功夫的“生态认证”。
关于夹芯结构:如果这里预制薄墙——整体结构厚度会是多少?[...]用“失模法”和需要外侧保温的方案又有个缺点,就是我得在外面粘贴某种“空心”材料(外保温系统)。还是我哪里理解错了?
我再慢慢解释一次:采用“现浇混凝土”墙体时,需要用“木板”制成模板,混凝土浇筑其间。模板在混凝土成型后拆除,不是墙体一部分,可重复使用。
夹芯混凝土墙的一种方案是:这种“模板”由混凝土板组成,成为墙体两面的表面,因此称为“失模模板”。它们比普通模板厚,每块大约和混凝土预制车库的墙体一样厚。必须用现场浇筑的混凝土芯填充,因为单独板材承载力不足。
这样就形成了混凝土墙体,但热性能需要保温,这层保温材料在外侧加装并抹灰(或装饰面砖)。内侧可以保持现浇混凝土的裸露效果。
如果类似结构中不填充混凝土而填充保温层,则中间无承重芯。这时必须使预制混凝土板中的一片(内侧板)承担承重功能(因此板材要更厚)。总厚度不变,只是保温层的位置不同(内侧保温和外侧保温材料可能不同)。
总体重量其实无差别:你选哪种变体都差不多。但实际上不同:如果预制一厚一薄混凝土板,运输构件就更重;而两块薄板在工厂预制,重的中芯混凝土在现场浇筑,更便于运输和工厂操作,这限制了墙板的最大尺寸。举例来说,“失模模板”方案的12米长墙板可以整体预制,而“重型”方案则必须分成两段预制。
整体厚度我预期在常规范围内,即大约35到42厘米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