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uro,
毫无疑问,但你打算如何把这点传达给那些无知、天真的人呢?
我也曾经像你一样想过——不过,正如你看起来那样“无知”的,大多数上当受骗的业主其实并不是!他们正好在卖家那里找到了与自己情况相匹配的“盖子”,因为无论你多么善意地给出建议,这些建议总是会花钱,而在他们经过网络训练的眼里这是个“禁忌” :rolleyes:
这里有句好谚语:击中要害的狗会叫!我希望你不是其中之一!
不,绝对不是——不过我也自有分寸,不愿与上述业主合作。这不仅保护了我的胃,也保全了我们建筑师、施工主管、其他重要供应商及工匠们建立持久热望的信心。
是什么阻止了总承包商(GU/GÜ)向客户报出这样的条件:这是我们的标准报价,暖气绝对可以加热,但只有在根据您的具体条件做出精确的规划/尺寸设计时,我们才能保证经济性和效率。这需要多花 x €。问题出在哪里?天真贪便宜的人会选择最初便宜的方案,并最终用更高的运营成本为初期的“成功”买单;而聪明谨慎的人则会接受起初稍贵的方案,并最终通过低廉的运行成本“赚回”自己的决定。
我们的小团队就是这么做的 ;)
你忘了,大多数潜在业主——为什么网络上充满了针对此类供应商的批评?——恰恰不愿意合理地投资这些资金。低价商及其同类订单满满,因此这个论坛的延续性也得以保证。
你描述的道路是本论坛那些沉默且聪明用户所走的;你几乎找不到他们在你专业领域内提出的问题。他们还知道,一个合理建造的房子必须花费“x”价,有坚实的自有资金储备,不会因施工期问题争论不休,还乐于请外部监理人员。这就比如我们的业主;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出过错。但你不会在网络上看到我们的业主发表负面评价,因为在最糟糕的情况下,所有参与者都会同心协力。你可以放心,我们的业主会在他们的日记中说明,我们如何大家共同把麻烦解决得令他们满意。如果不是这样,我们也不会得到推荐。
无疑低价策略是一场快速生意,但持续看来是不可能的。跨区供应商与地域传统企业的不同之处正在于此。后者因“吝啬是酷”的心态而吃亏,但只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向购房者表明质量的经济效应。这不仅是过去的建筑本体,而是建筑本体、用户行为、气候环境和设备技术的复杂互动机制。作为“本地人”不认识或不理解这一点,注定要走向灭亡。在我看来,对地域传统企业来说,模仿跨区供应商的“低价玩家”绝不是成功模式,灭亡几乎是必然的。
我部分同意你——部分是因为经济思维的建筑企业主正在且必须转变思维,如果他们想生存的话。大多数“传统主义者”却附和更大、更跨区域的许可经营者,使现状长期难改。我确实知道有两家跨区供应商已经适应了变化需求,并取得了成功。他们雇佣了训练有素的节能顾问,制定了稳健的建筑计划,没有被实际情况超越;但他们也不是许可商,而是用好名声担保。
回到主题。当地的小建筑商培训较差,销售方面尤其如此。这意味着他们无法合理传达“建筑外壳与技术”之间的联系。他们缺少——而且通常觉得太贵——专门负责这部分的销售人员。他们的建筑师早就成了他们最亲密的朋友。他们的客户通常看到的是好质量,并不担心长期运行费用,因为他们知道推荐他们的熟人说的都是好话。这样,他们的存续得以保障。
大部分业主仍然会选择低价商,因为技术关联花钱,他们宁愿把钱投入更好的卫浴设备或新厨房。
举个我日常工作中的例子。我们初次咨询时最多听到的句子是:“我想要被动房,至少KfW 55标准的房子。”当我们告诉他们预期成本时,我敢肯定,如果他愿意合作,最终最多也就是建成KfW 70的节能房。如果我们的建议得到机械的回复:“竞争对手价格更低”,我们会收起资料,感谢招待,礼貌告知不适合合作,祝他们工程顺利。通常,我会在新建小区看到这些“业主”挂着知名低价商的建房广告牌。大部分人不诚实,有些则是诚实的。他们会向我解释:“我们的预测几乎百分百准确了,他们正朝着我们最初承诺的最终价格迈进,只是伴随着诸多延误和麻烦。原本可以避免的。”
顺带一提:真理不会让人发财,但能让人安睡。谁知道哪种才是真正有益的呢;-)
我也是这样认为。
我想表达的是——我希望你能同时指出提问者的不足,而不是只一味指责销售人员。也请解释不可能有宾利的价格买到甲壳虫。我认识许多优秀销售人员(没有一个在低价商工作),他们的工作方式和我们没什么不同。时常被你护着的业主们离真相并不近,却给一个总体工作良好的职业群体带来了不良影响。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