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次性处理一下这段时间的回复:
我不知道德国东部是怎么运作的,但在这里南部,市政会购买土地,开发后再出售。这样可以防止投机。大小和建设内容的决定由市议会做出。待开发土地没有法律意义。做一个建设预咨询,这样你就知道有多大和机会如何。
我们北部80%的建地被私人投资者买下,然后与市政府协商建设规划(例如建多少独栋住宅、多户住宅和双拼住宅等)。最终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妥协。
@11ant 的记性令人佩服。楼主大概错过了合理的项目开发时间,现在只能找买家承担风险。
他们说土地利用规划不适合确定精确边界。精确边界要在建设规划程序中确定。
即使在这个小省, 也不是所有市镇都有资金组织社会住宅开发。投资者只会跟随资金流动,只有当能明显感觉到有钱途时,比如某地未来会建机场之类,才会去那里。政治大环境要求限制土地硬化,市政通常只在需求急迫时才会开发建设用地(或废弃大型工业用地面临荒废威胁时)。我不认为楼主是睡过头了,反而是在做一个建设规划最早五年后才会制定的住宅区梦。我还对他的“投资者”是否真的懂行情持怀疑态度。我更怀疑是个没钱没关系的疯子(那种用谅解备忘录和意向书铺路梦想淘金,却总是一贫如洗却又濒临成功的人)。一个真正有经验的投资者即使市府人手不足,也最多四周内就能够搞清楚情况。建设规划才能确定效力范围的边界这是对的,但认为虚线的粗细是不准确是误解。楼主根本不会看这类图纸(这对外行来说是正常的)。但连“投资者”都搞不清楚,这让我忍不住想吃爆米花。我只是不想续租约,除非租约超过2030年很远。将小菜园转换为住宅区几乎是所有专业市场参与者倒数第一的优先事项——即使在联邦财政调节金的出资州也是如此。土地开发是个缓慢的过程,只有用极大资金才能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