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想问,为什么当局要故意把事情弄得那么复杂。每个资助项目应该都有一个决议,目的是引导人们走向某个方向。那为什么要设计这么复杂的迷宫呢?
我认为整个KfW资助项目是官僚主义和可能存在的游说工作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作为国家想促进房产,可以免除首套房的土地购买税。这样简单又能帮助所有人。或者如果想普遍促进建筑业,就将建筑材料的增值税税率降低。
“我作为国家”这里指的是一个由十七个“我”(联邦和十六个州)组成的集体,他们共同拥有马歇尔计划机构KfW,其监事会主席是哈贝克部长(这大概解释了对其政策的所有惊讶)。关于住房建设资助的总体决策,是由KfW的行为来指导的,通过调控工具(激励措施)来促使市场参与者“建造者”(包括开发商)加快或提前实现联邦政府的气候目标。不幸的是,一个根本性问题是开发商比自建房屋主更灵活,能够更快用完资金。这甚至从申请表的填写效率开始,如果他们自己的游说者“参与”了表格设计,自然更容易完成。这不仅仅是指作为纸张的表格,而是整个项目的设计。公民原则上只能参与游戏,因为这增加了他们的被关注感,而且当开发商不是唯一掏空资助资金时,场面看起来也更美好——但他们实际上并不真正需要帮助。自建房屋主及其顾问的学习效果,就像任何好的策略游戏中一样,会被规则频繁改变所抵消。这个游戏没有等级,必须不断推出新的玩法版本。
由于议会和政府(联盟)的组成可以说是“多变”的,政策方向也不断摇摆,针对的主要目标群体不断变化:“穷人”、“多子女家庭”,甚至一套附属住房是为了缓解住房市场、方便家庭护理还是单纯作为税务美化手段,都会不断变化。必要时,直到选民将希望转向某个“讨厌的肮脏政党”。附属住房资助对多层公寓和排屋开发商毫无益处,那些开发商通常既无子女,也不符合收入限制。因此,从开发商视角看,关于资助资金在竞争中被“细吸管”和“粗吸管”之间快速掏空的分配存在“失衡”。政治确实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住房所有权资助?——嗯,对某些人来说这是重点,对另一些人只是副产品。我担心我们必须看得更轻松一些。正如乌尔里希·维克特所说:天气。
尤其是对于较老的房产,达到这些标准可能具有挑战性且成本高昂。你们认为这些规定会让那些想拥有自住房的家庭望而却步,甚至放弃购买吗?你们在这方面有什么经验或看法,特别是关于旧建筑的节能改造?
2002年至2020年能源节约条例时代的年轻二手房,实际上既不受法律也不受资助措施的实质影响,而建于1977年及以前的旧房则受到更多关注。更老的存量住宅几乎不在以“有未成年或尚未完成职业培训子女的父母”为核心的家庭视角范围之内。真正的老建筑(比联邦德国还老)则有另一套资助工具,其目标标准通常仅为EH115。因此,房龄越大,年轻家庭越不可能购买,最多是继承(而且继承案件通常不会被视为首选或备用方案)。对有家庭住房需求压力的人来说,主要关心的是“能源节约条例之前的二手房”与新建房之间的权衡。对新建房,我通常建议法定保险人仅满足规定标准,并且只建一户住宅。想做生态生物先锋通常只有在超过强制保险界限且处于相应税率区间时才划算,而单户出租(尤其考虑到风险集中)则几乎不划算。三户或更多户旧房在论坛中已经很罕见,我的咨询实践中尚未遇到。对于“能源节约条例之前”的二手房,我不建议寄希望于升级到其年龄的四分之一以内,因为这将让你体会到帕累托原理的现实——连资助魔法药水也帮不了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