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控制系统?用APP控制供暖/通风/空调

  • Erstellt am 2017-12-25 18:02:20

Tom1607

2017-12-26 11:59:46
  • #1
你好,

在家庭自动化方面,KNX 是不可绕过的。抱歉 11ant,SPS 作为家庭自动化的解决方案肯定远远不够合适。它可以作为配电箱中的附加设备用于特定用途(我也用 Wago 750 这么做),但单是各种传感器(PM、BW、按钮等)用 SPS 来处理就是一场灾难。尤其是如果想要反馈或信息,只有 KNX 能做到。

关于布线,我同意你的看法。所有线路采用星形布线,使用 5x1.5 或 5x2.5 进入配电箱,能提供最大的灵活性。
 

ruppsn

2017-12-26 12:17:16
  • #2

我试着给出一个不那么教条和争议性的回答:

如果你看重未来的安全性,特别是希望有多家制造商存在,即使某个竞争者消失了,仍然能提供兼容的组件,我会选择一个标准化的系统,比如说KNX。此外,你还能享受到多样化的设备选择,从广泛的产品中挑选。

如果你觉得这不那么重要,也不介意依赖单一制造商,则还有其他选择。在这里,经常会提到Loxone作为一个例子。

有人认为这些选择本身就是花哨或者更容易出错、因此维护成本更高,这其实是种迷思,不过这样的观点也不足为奇,毕竟这是出自一个KNX狂热拥护者之口,有时边界甚至模糊到了“粉丝”的程度……

一个经过认真规划并为用户量身定制的Loxone系统同样能很好地完成其功能。确实如此。

而一个糟糕规划的KNX系统同样会不能满足用户需求,还会成为资金黑洞。再强调一次。

区别在于技术基础设施、对供应商的依赖和产品组合的管理。你应该思考这些,但不要被灌输只有一个选择是对的,其他的都是胡说八道。

关于Loxone,有两点是大家公认的:更简单(或者说更容易)的参数设置,以及相比KNX更低的安装费用。

对于第一点我没太多评价,至于第二点,至少以我为例,等价的KNX系统并不比Loxone贵,Loxone反而没有价格优势,甚至略微有些劣势。

我选择了KNX,因为产品种类更多,而且不依赖单一公司。
 

saar2and

2017-12-26 13:21:52
  • #3
我用Wago 750 889全部完成。这款控制器支持KNX,但我没有装任何KNX执行器或传感器。

作为按钮,我有一个带反馈LED的8路按钮模块,这意味着每个按钮组有18根线加上2根用于PT100温度传感的线。也就是说,我为每个按钮用了20根0.5平方毫米的线。

可视化界面则用Openhab。供暖系统完全由我的Wago控制器自带的调节功能控制。门禁站和摄像头都通过一个Flash元件集成到可视化界面中。灯光部分通过Philips Hue控制,主要用于电视的Ambilight,其余灯光通过连接Wago的RGB调光器控制。气象站和供暖温度全部通过Wago管理。

这样比起KNX成本低了近一半,而且更灵活,因为Wago几乎支持所有协议,或者可以集成其他协议。
 

Tom1607

2017-12-27 06:51:16
  • #4
如果我看到需要20根线对我来说就没什么意思了。如果我在每个插座上要花一个小时布线,然后还得在配电箱里再做一遍,那没人会再付钱给我。

自己做倒是可以,但如果雇了电工做就不行。

正如我说的,这只是我的看法,而且不,我不认为自己是粉丝,我靠这些活谋生。其实我应该像很多其他电工那样说,KNX比标准系统贵300%。那样我能赚更多钱……

但我个人觉得装KNX系统时工作量少得多(单说钻孔、开槽等方面),所以我在这方面花的时间少。只是得在配电箱前耗费更多时间,需要更大的配电箱,但在配电箱里工作比在插座里扯着X根线折腾手指好多了。

一旦客户想要超过普通标准的东西,就会让我乐开怀。有多少次施工中客户突然说

“呃,我还想从这里控制灯/卷帘/插座……”

对我来说这句话意味着“没问题,我们来做”。每个盖过房子的人都懂这事。我最近遇到过这种情况,抹灰工已经干完了,业主要改动几处。除了150cm长的槽和一个装EIB线缆的埋墙盒外,再在配电箱里改个PM纯属换线。

传统方式得拆掉一大半电路,成本高得无法支付,买家还会一直抱怨。这样下来他只花了200欧左右的人工费和材料费。

用PLC那套做不到这种改动。KNX因为对拓扑结构要求不高,通常没问题。

这些都是客户“通常”不会考虑到的优点。

所以我建议用KNX,所有线路在配电箱里星型分布。规划阶段每一个小需求都要提出来。这样才能决定是否有必要预留一些总线线路埋在埋墙盒里当备用。

生活中总归是各人斟酌,选出适合自己的方案,然后去实施(或者让别人实施)。
 

ruppsn

2017-12-27 09:07:10
  • #5
嗨 ,别担心,Fanboy 不是针对你的。想问一下专业人士,关于星形布线的问题。假设你在墙的左边和右边各有一个三联插座。你会给每个插座各用一根5x2.5或5x1.5的线,以便理论上可以单独控制每个插座,还是只用一根5x2.5的线同时连接这两个三联插座,来实现一次连续供电和两个可控通道?我的印象是,后者比较常见,以减少线路数量,因为线路本身就不少,必须得放在某个地方。如果放在毛坯顶棚,可能会和通风系统设计冲突(很有可能);如果放在毛坯地板上,可能会和水暖安装冲突,或者需要更贵的填充料/流体绝热层。你的经验是怎样的?更倾向于减少线路(如上所述)?线路是放在毛坯顶棚还是毛坯地板?当有多条线槽平行铺设时,你是如何解决绝热问题的?便宜的绝热板会被排除掉吗?
 

Tom1607

2017-12-27 10:00:40
  • #6

我个人是支持完全星形布线的。只有当线路长度超过大约15米且保护断路器为16A时,才需要用2.5平方(或者用更大电器比如炉灶时)。这和断路器的跳闸有关。

确实,工作量大致相同,因为你还是得开槽,而现在横向开槽也不容易了,因为某些砖块里不允许这么做。竖向开槽更简单,所以还是集中布线。
电缆的额外费用不高,还需要配电箱里的排线端子和接线工作。这样可以省去横向开槽、插座盒里的调试和“思考”。
我只用5芯线,通常布线方式是三孔插座每个相线对应一个插座,在配电箱里桥接。四孔插座前两个孔一个相线,3和4号孔各自一个相线。五孔插座前两个孔一个相线,中间两个孔一个相线,第五孔一个相线。好处是以后如果想控制某个插座,只需在配电箱切换线路即可。这样你知道第一孔是黑线,第二孔是灰线,第三孔是棕线,基本上每个插座都这样安排。
这样不用太多努力,在5分钟之内就能把一个普通的持续带电插座改成可控制插座。(这种情况比想象中常见,只要有可能的话)

在我目前的项目(约640平米,2层住宅)一楼配电箱里大约有200根线路。同时一楼有22根70毫米的通风管道。真正紧张的是配电箱上方,因为那儿线路和管道都集中。如果规划合理,这没问题。传统单户住宅里这点不是问题。

尽量避免把管道布在毛坯地板上。当然这不总是可能,因为规划和实际施工往往是两码事,尤其当业主有变化或者浇筑时水管被压坏,线路无法通过时。如果线路多了,绝缘分两次做,这样就轻松布线了。对于大型项目(像我当前的)业主通常不按标准来,地板结构会加厚,做10厘米的隔震层,这样能放进很多东西。

如前所述,最好是合理规划并与吊顶结合。另一种方案是墙体多砌一块,吊顶做下来,10厘米的吊顶空间可以很好地放通风管和电气。
这是最优方案,不过多出的费用也要留意。如果用很多筒灯和LED灯,这种额外工作可能会被节省下的混凝土顶板插座所弥补。

最终还是看个人喜好和需求。如果钱不是问题(确实存在),就用3米的毛坯层高、20厘米的地板厚度和15厘米的吊顶。

最终决定的是钱包和个人品味。去5个工地,你会看到5种做法。
 

类似主题
31.12.2015为智能家居新建工程准备电气17
01.09.2016基于平面图是否可以实现Smarthome KNX自动化?81

Ob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