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工匠谈判——像在集市上一样的价格优势?

  • Erstellt am 2020-04-17 10:37:11

11ant

2020-04-20 16:15:46
  • #1

德国的谈判文化与阿拉伯国家不同。顺便说一句,即使供应商的血统按理说应该喜欢讨价还价,也适用这一点。但谈价不是单纯为了压价——这种说法轻描淡写地理解,会冒犯那些以这种方式行事的文化(不仅仅是东方文化,也包括弗里斯兰文化)。普鲁士文化圈的谈判遵循招标原则:确定数量和规模,确定质量,给予报价机会,审查,决定中标。是否会进行后续谈判并非不可能,但最好提前说明。

至少应该明确说明是否希望收到报价是为了满意后下单,还是为了将某一报价和其他报价进行比较。还应该说明自己的意图:例如,我觉得“更好的参考资料”是一个有趣的点。但“如果给我折扣我就买”也是合理的要求——前提是从一开始就坦诚表达;依我看,这不是特别明智,但每个锅都有盖。
 

PyneBite

2020-04-20 19:31:26
  • #2
我也考虑过如何设计一个招标。
在这过程中,我想起了我以前公司各种不同市政公用事业公司的招标情况。那里,三家相关公司都有机会以总合同金额的固定百分比进行调整。
我估计我也会采用这种方式。

不过,在我现在作为GVL的职位上,我总是给客户报出一个不再降低的价格。客户要么接受这个价格,要么选择竞争对手。

因此,如果计算员在百分比栏填写“0”,我完全可以理解。
 

11ant

2020-04-20 20:02:00
  • #3

对于严谨计算的报价来说,这种方法的有效性非常有限,因为并非所有项目都有同样的“弹性”空间。

成功获取报价最重要的是从一开始就透明地说明这一点(是否允许修正)。遗憾的是,许多外行询价者认为让供应商处于盲目状态是聪明的策略。但这主要伤害的是他们自己,而他们通常不愿相信这一点。
 

Specki

2020-04-20 20:25:40
  • #4
我不能回答,因为没有这个选项。

情况各不相同。

如果我已经选择了最便宜的,就不会再多议价了。可能还会问一下有没有折扣。

如果我想要更贵的那个,我会说那里有一个大约便宜X金额的,并询问他还能在价格上让多少。

大多数时候还能多多少少让点,有时候就没有余地了。

我没有像在集市上那样讨价还价、拼到最后一分一毫。我不想让合作伙伴因为价格定得太低而在质量上节省,导致我事后后悔。
 

blackm88

2020-04-20 21:59:05
  • #5
我在一个行业工作,比如我这样的职位,每小时费用非常高。为此,我希望能提供好的工作并且得到良好的报酬。我对手艺人也是这样期望的,是的,他们也应该因好的工作而获得良好的报酬。比如我在土建方面所做的:获取了多个报价,或者询问了折扣。如果在没有进一步谈判的情况下直接接受了报价,也就没有再讨价还价。
 

NatureSys

2020-04-21 12:55:15
  • #6
我们这里有三种不同的类别:
1) 标准情况:在与一个行业供应商讨论收到的报价后,我们最后会开诚布公地问一下价格是否还能有调整空间。实际上,他们几乎都提供了某种形式的折扣(以便他们能无延误/无争议地立即收到款项),有时还会再额外给出0.5%到2%的优惠(有时只针对特定的招标项目)。因此,我认为完全不问并不是一个好主意。
2) 在一两个案例中,对于必要的附加服务,我们被报了一个天价。举例来说:在我们的核心翻修中,突然需要一个额外的9米长钢梁(结构工程师忽视了一项问题)。承包商包括安装想要大约5000欧元。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该钢梁采购成本仅约1000欧元,经过讨价还价,我们将总价(钢梁加安装)砍到了大约3000欧元。由于问题是突发的,我们当时也无法迅速找到其他人来做这项工作。
3) 在一两次情况下,有一位我们偏好的手工艺人比另一位贵了5%-6%。我们说,如果他能提供相同的价格,我们就选他,否则就选另一位。结果他立即同意调整价格。否则我们也确实会选择另一位。
 
Ob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