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经验完全不同。 [...] 两者都提供固定的房屋类型;如果选择其中一个并且保持标准,性价比确实很好。 [...] 自由设计的房子价格高得离谱。 [...] 但正是那种“这里稍微多一点,那里稍微少一点”的偏离标准,使得低于30万欧元的价格立刻变得无效。
我的意思是:以前,“预制房屋”长时间也意味着“样板房”,在实体建筑(合作项目)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成套方案和固定价格是配套的。这也有优点,尤其是在“关键点”的操作方面有惯例可循。
后来,“自由建筑师设计”作为销售卖点流行起来。这样就增加了“脱离62.5厘米设计网格”的压力,而这在如今的生产设备中随处可见。
几年前又发生了两次变革:其一与节能规定有关。无论如何,对于新的墙体结构,所有标准图纸都必须重新绘制。对于被动式房屋尤其如此,因其结构上某种程度上可被视为居住用空调系统——这是一个相当剧烈的范式转变。再加上新十年的流行审美,这意味着以往的模型系列往往连以往的畅销款都“原封不动”保留下来都很难。所以说:“从头开始”。得益于个性化设计比重的增加以及CAD更快的实现能力,大多数房屋制造商(包括实体建筑派)已经告别了样板程序。取而代之的是很多“建筑建议”:即规划、计算和“产品”示例,双方阵营在诱导性优惠态度上也不相上下。
第二次重大变革——几乎同时发生——是市场集中化:在业主家族换代和生产流程变革过程中,出现了如食品、啤酒厂和瓶装水行业那样的“市场清理”和“并购”。“生存”下来的多为品牌形象良好的品牌,而创始家族则很少再掌控其背后。
总体来看,预制建筑和实体建筑供应商已在很大程度上趋同。除非出于客观或主观原因,在个案中认为某种建筑方式更佳,否则两者越来越成为可相互比较的“建筑承包商”。事实上,许多门户网站根据输入的房屋大小和价格范围都会给出“双宗派”中“合适”的供应商。
直白地说,二者其实也仅仅都是在保温外墙背后的构造房屋。
价格方面也越来越接近:以前预制房屋的价格受“房屋大小或墙体位置”参数影响较大,实体建筑的价格受“偏离预先印制的施工说明”参数影响较大,而如今这种“归属”关系已不那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