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带着建筑师的平面图去了(未来的)建筑监督,他认为所提议的尺寸没有问题。
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是个差的建筑监督。但这会让我非常怀疑。
按石块的尺寸早就不会再建造了,
嗯,究竟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确实有一代建筑规划者,对基础知识或基本原理毫不关心,并凭借对八米格子无限的傲慢视而不见。
砌块切割没问题,也几乎不费时间。至少不用为此担心。
这话既对又荒谬。泥瓦工想完成计件工作。他不会被“受过教育者”的无视拖延。他还能怎么办?- 难道写个妨碍工作通知,或教训设计师,然后被老板当成麻烦制造者,再被开除?- 不会! 当然,他会务实地认识到聪明人让步,且石锯并非需要被祝福或只能由德鲁伊人操作的工具。所以关键时刻他会切割石块。 但是:无知规划师的幻想尺寸并不总是合适的,于是就会糊弄(我不愿说糟糕,因为真正糟糕的是规划师而非泥瓦工)。问题在哪儿?- 我愿再解释一遍: 问题在于缝合节奏(Fugentakt)与搭接尺寸之间的相关性。这个问题相对而言,因为“缝合节奏”参数可以有不同大小。搭接尺寸与之相关,应专业地“至少占40%”。这意味着,(计划用干法砌筑的)砌缝应理想地位于邻层砌块的中间,即百分比上为50/50,公差在40/60到60/40之间。公差即节奏的10%,此时不同尺寸就体现出来:对于加气混凝土(或带保温系统的)是50厘米节奏,相应公差范围为5厘米;而对于多孔砖、浮石、陶粒等(整体式)则是25厘米节奏,公差仅为2.5厘米。举例而言,假设有两段理想长度为200厘米的墙体,且无知的规划师分别定为193厘米和207厘米: 一种情况是“八个节奏减7厘米”,正常紧密砌筑,最后一块石头锯去7厘米,没问题,不是世界末日; 另一种是“八个节奏加7厘米”。这7厘米可在七条缝中“合理”分配,这样就不能保持紧密,但勉强还能保证干燥。但泥瓦工只有是精准的艺术家,经验丰富并有时间保持手稳,他才会这么做。现实中更常见的是仅用最后一条缝来调整(等等!- 独用最后一条缝就太多了)。所以会有五条正常紧密干燥的缝,后面两条缝则需分担这7厘米的空隙并被抹平(作为新教徒,我对此毫无幻想:没人看见,砂浆涂到搭接缝里去了)。甚至像我这样浪漫的人,也不会认真相信,我们勤奋的泥瓦工会把之前剩下的碎块塞到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