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ant
2017-03-11 13:13:46
- #1
关于基础知识有一段时间是有价值的。具体产品的知识则不同——市场在变化,而且一些本土制造商已经放弃、合并或更换了所有者。范式转换——目前“节能”是最金贵的黄金牛——重新排序了砖混和木质板材制造商之间的关系。因此,在第七个年头,我终于有时间第一次在这个十年里对市场进行一次横向的概览。
在此过程中,我不仅依赖以往熟悉的名字,还涵盖了那些承诺一次获取多个供应商宣传册的门户网站。砖混和木质板制造商任意混合。像这样“旅行”,总能有所见闻。高潮是在今天,但稍后再说。
我其实一直在暗中用余光关注市场,因此我知道许多“以前”的记忆可以抛弃,比如那些“公司”(品牌/名字)及其所谓“典型”特征:像布加迪或格兰蒂克这样的响亮名字(即仅通过品牌名就有品牌价值)已经彻底换了主人,以至于除知名度外已全无旧貌,至少在成品房制造商那里是如此。由于被动房/节能法规/KfW的趋势套餐更新了模型系列,我不得不重新绘制市场的“大血图”。
大多数供应商能在四到五个工作日内发送平均约20页的信息手册。略多于四分之一的供应商则被自己后方的脚踢了一脚:他们的资料包物流比负责区域销售人员通过电子邮件催促什么时候能发完材料要晚几天。砖混建造商的宣传手册挺有趣——许多场合让我想起“中国餐馆”或“意大利餐厅”:某些提议似乎都在菜单上,只是编号不同,比如“糖醋鸭”和“萨拉米披萨”到处都有。电脑绘制的幸福建房家庭几乎一模一样,图像反向搜索证实了:他们的“建房建议”可以在知名多孔混凝土制造商处“找到相似版本”,只不过有时不是用多孔混凝土(或其他整体结构)而是采用“复合系统”建造。素食千层面也存在。
尤其尴尬的是,同一供应商网站上的参考图片库展示了更广泛的客户房屋系列,这些都远比其建房建议更适合做范例。通常没有人承认自己是外来设计的授权承包商,尽管其实客户开着Sharan/Galaxy/Alhambra也不会介意。
除此之外,市场主要分三种发送信息的做法:一种是以单一手册寄送信息;第二种是双轨制,一份面向所有人的彩图小册子,一份附带技术信息的加刊;第三种则是既有彩图又有技术信息,但按产品线分成多个单独小册子。多数供应商都选择了快速交付适量信息的方案。许多还会提供更厚的宣传册,但初始资料包已经足够辨别不想再要谁。
这些小册子如今几乎成了家庭成员,稳稳摆在茶几上。最后一个迟到者今天终于来了,“期待已久、热切盼望”(我听到达利达唱歌),整整晚了六周。邮递员最后一阶喘息解密了原因:书重2.7公斤,共364页。接下来要说的促使我反思这究竟是失败的广告还是纯粹的现实讽刺。因为在这2.7公斤、364页里写着:一 点 东 西 都 没 有!!
当然不是真的什么都没有,虽说本书有个不错的点子,可以当成厚厚的笔记本用来涂鸦和记录自己的想法,最后一页写着“已收到——我们帮您建房!”……但是书中是另一种 “无”,内容简直是低热量。尽管封面厚重,比它还厚的只有它那位名人代言人。书一开始他就自夸自己是一个满意的业主。和很多其他人一样,已经有数万计了。当年公司非常艰难,几乎倒闭,后来来了位新老板,自那以后一路向上。思维上已经进入25世纪,至少差不多了。就是说,如果我愿意,可以和他们一起建一个村庄,与其他家庭共同拥有。充满未来感的房子,想象中极其现代。我将在我负责的共享电动车充电站后屋居住。也许就在我自己的诊所楼上。非常隐秘,我可以偷偷溜进去,通过侧门供应商入口的独立楼梯上去。奶奶也有位置。至少是个小小的安慰。
可惜直到最后一章翻阅都不值,除了一个真正值得佩服的成就:厂商竟然花2.7公斤和364页都做到了让人遍历过程中没有任何关于墙体结构、哪怕部分性能说明或其他实质性内容的信息。书中夹有12张平面图,有的标明了平方米数,外墙的长度也偶尔出现。
我彻底被压倒——但并不兴奋,更谈不上:得到有用信息。
显然没人告诉这家厂商的广告人员,在销售心理学上有个极棒的效果:从若干大致等值的产品中,最先传达给客户的产品会获得“主场优势”,而作为最后一个冲线者(尤其比赛已经结束)绝不能靠给目录印刷厂砸下最大笔资金来补救。
经历了这样一个教科书级别的翻车案例,我必须“四面打探”一下:在你们满足信息渴求时,究竟多少(或多少很少)供应商成功达成了和你们大致相同的“有用且促进决策信息”的共识?又是哪种类型彻底偏离,让信息接受者宁愿多跑几趟邮箱,也想获得真正的答案?
在此过程中,我不仅依赖以往熟悉的名字,还涵盖了那些承诺一次获取多个供应商宣传册的门户网站。砖混和木质板制造商任意混合。像这样“旅行”,总能有所见闻。高潮是在今天,但稍后再说。
我其实一直在暗中用余光关注市场,因此我知道许多“以前”的记忆可以抛弃,比如那些“公司”(品牌/名字)及其所谓“典型”特征:像布加迪或格兰蒂克这样的响亮名字(即仅通过品牌名就有品牌价值)已经彻底换了主人,以至于除知名度外已全无旧貌,至少在成品房制造商那里是如此。由于被动房/节能法规/KfW的趋势套餐更新了模型系列,我不得不重新绘制市场的“大血图”。
大多数供应商能在四到五个工作日内发送平均约20页的信息手册。略多于四分之一的供应商则被自己后方的脚踢了一脚:他们的资料包物流比负责区域销售人员通过电子邮件催促什么时候能发完材料要晚几天。砖混建造商的宣传手册挺有趣——许多场合让我想起“中国餐馆”或“意大利餐厅”:某些提议似乎都在菜单上,只是编号不同,比如“糖醋鸭”和“萨拉米披萨”到处都有。电脑绘制的幸福建房家庭几乎一模一样,图像反向搜索证实了:他们的“建房建议”可以在知名多孔混凝土制造商处“找到相似版本”,只不过有时不是用多孔混凝土(或其他整体结构)而是采用“复合系统”建造。素食千层面也存在。
尤其尴尬的是,同一供应商网站上的参考图片库展示了更广泛的客户房屋系列,这些都远比其建房建议更适合做范例。通常没有人承认自己是外来设计的授权承包商,尽管其实客户开着Sharan/Galaxy/Alhambra也不会介意。
除此之外,市场主要分三种发送信息的做法:一种是以单一手册寄送信息;第二种是双轨制,一份面向所有人的彩图小册子,一份附带技术信息的加刊;第三种则是既有彩图又有技术信息,但按产品线分成多个单独小册子。多数供应商都选择了快速交付适量信息的方案。许多还会提供更厚的宣传册,但初始资料包已经足够辨别不想再要谁。
这些小册子如今几乎成了家庭成员,稳稳摆在茶几上。最后一个迟到者今天终于来了,“期待已久、热切盼望”(我听到达利达唱歌),整整晚了六周。邮递员最后一阶喘息解密了原因:书重2.7公斤,共364页。接下来要说的促使我反思这究竟是失败的广告还是纯粹的现实讽刺。因为在这2.7公斤、364页里写着:一 点 东 西 都 没 有!!
当然不是真的什么都没有,虽说本书有个不错的点子,可以当成厚厚的笔记本用来涂鸦和记录自己的想法,最后一页写着“已收到——我们帮您建房!”……但是书中是另一种 “无”,内容简直是低热量。尽管封面厚重,比它还厚的只有它那位名人代言人。书一开始他就自夸自己是一个满意的业主。和很多其他人一样,已经有数万计了。当年公司非常艰难,几乎倒闭,后来来了位新老板,自那以后一路向上。思维上已经进入25世纪,至少差不多了。就是说,如果我愿意,可以和他们一起建一个村庄,与其他家庭共同拥有。充满未来感的房子,想象中极其现代。我将在我负责的共享电动车充电站后屋居住。也许就在我自己的诊所楼上。非常隐秘,我可以偷偷溜进去,通过侧门供应商入口的独立楼梯上去。奶奶也有位置。至少是个小小的安慰。
可惜直到最后一章翻阅都不值,除了一个真正值得佩服的成就:厂商竟然花2.7公斤和364页都做到了让人遍历过程中没有任何关于墙体结构、哪怕部分性能说明或其他实质性内容的信息。书中夹有12张平面图,有的标明了平方米数,外墙的长度也偶尔出现。
我彻底被压倒——但并不兴奋,更谈不上:得到有用信息。
显然没人告诉这家厂商的广告人员,在销售心理学上有个极棒的效果:从若干大致等值的产品中,最先传达给客户的产品会获得“主场优势”,而作为最后一个冲线者(尤其比赛已经结束)绝不能靠给目录印刷厂砸下最大笔资金来补救。
经历了这样一个教科书级别的翻车案例,我必须“四面打探”一下:在你们满足信息渴求时,究竟多少(或多少很少)供应商成功达成了和你们大致相同的“有用且促进决策信息”的共识?又是哪种类型彻底偏离,让信息接受者宁愿多跑几趟邮箱,也想获得真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