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kia
2020-12-17 12:20:03
- #1
是的,就是这样。结构只设计了17.5厚的砖石墙,而且只有这三面墙。也就是说,我直接从房屋的外墙进入车库。
为了确保必要的稳定性,才需要两个钢筋混凝土支柱,并且开放的中间墙被设计成“门通道”。所以中间墙还需要一个砌体立柱。位置已经在我上一个帖子中标出。
这里要放两辆车并排吗?那用5.60米的宽度真的会很紧。你们最好错开停车,这样门才能正常打开,尤其是如果车库里还要放柜子之类的东西。
或者你也做带有中间墙的吗?那根据车辆的情况,错开停车可能会有些困难。
不,地板板是一次性浇筑的。现在我没法拍一张从前面看是如何连接的照片,因为已经全部抹灰了,接缝看不出来了。
我只能给你一个建议,如果你在住宅墙体做钢筋混凝土支柱,要以某种方式把它们分离开。我当时没听我泥瓦工的建议,没有分开,只是匆忙从晚到深夜做了模板,好利用第二天早上送来的用于房顶的混凝土。
事后反复有人告诉我,这本应被分开,一是防止抹灰裂开,二是为了声学隔离。
我简单列一下我完成的其他步骤。
(是的,我确实在某些地方偏离了原先的结构设计,但每次偏离前我都和专业人士充分沟通,确认替代方案同样有效甚至更优)
圈梁用模板板固定在墙体上,使其周围都有墙体厚度,也就是17.5厘米。当然四角都有钢筋加固,且每个角都专业施工。这非常重要,你务必查阅相关资料。我记不太清了,但每个角应该用6个角铁,类似:内内、外外、内外,上下同样做法。你最好再仔细确认。
圈梁是带坡度浇筑的,这样我省去了专门为车库门做的过梁。我的圈梁前端高约34cm,后端20cm。车门开孔宽度5米时,圈梁在门洞上方浇筑更低,约55cm。为此,我找结构工程师/钢筋混凝土师设计了一副对应钢筋直径的钢筋箍笼,然后我自己制作了它。
箍笼长约6.20米,高约52厘米,带有间隔约10cm的箍筋,6根直径16-12毫米的纵向钢筋。为此,我在门口的墙体支撑处顶部预留了石块空间,让钢筋笼多出一定的支撑面积,分担整个过梁的压力(每个过梁都需要一定的支撑面积)。
为了加大坡度,我在圈梁上钉了檩条支架。前面厚约14cm,中间墙10cm,后墙8cm。
檩条是整根铺设,没有采用结构设计中中墙处的檩条接头。不过我也和结构工程师沟通过,他建议檩条后端不要完全钉死,要用较长的钉子钉入,但留出约2cm钉头。这样在屋顶中部受力较大时,中墙不会成为槓杆导致后墙圈梁翘起。
总体上,我做到了约2%的坡度。
另外,我还设计了屋顶的檐口,因为我觉得这样更美观实用。但这里我不详细说明,毕竟未必对每个人有用,或者也可以买长一点的檩条(我这边不行,因为偶然已经有了檩条,但长度不对,没有檐口)。
屋顶后期用22mm的OSB板覆盖,安装屋顶金属板,焊接封口,完成。
写起来很简单,但其中投入了多少调研、时间、勤奋和鲜血啊。我上上周才在零下温度中完成最后的收尾工作。这只是个小插曲而已= D
好了,内容有点多。如果你还想知道更多细节,随时问。我有时间时会乐意和你分享。
最后提醒一下。我写的文字只是简短叙述我所做的事情,不是要求业余爱好者必须照做。我非常重视尽可能专业地建造,因为这是一个一生项目,不是几年就完事。我花了大量时间在Google、Youtube,尤其是与真正专业人士的交谈,特别是在独特、特别的想法上,征求有经验的意见,避免将来全塌或者看起来像拼凑的乱七八糟。
为了确保必要的稳定性,才需要两个钢筋混凝土支柱,并且开放的中间墙被设计成“门通道”。所以中间墙还需要一个砌体立柱。位置已经在我上一个帖子中标出。
这里要放两辆车并排吗?那用5.60米的宽度真的会很紧。你们最好错开停车,这样门才能正常打开,尤其是如果车库里还要放柜子之类的东西。
或者你也做带有中间墙的吗?那根据车辆的情况,错开停车可能会有些困难。
不,地板板是一次性浇筑的。现在我没法拍一张从前面看是如何连接的照片,因为已经全部抹灰了,接缝看不出来了。
我只能给你一个建议,如果你在住宅墙体做钢筋混凝土支柱,要以某种方式把它们分离开。我当时没听我泥瓦工的建议,没有分开,只是匆忙从晚到深夜做了模板,好利用第二天早上送来的用于房顶的混凝土。
事后反复有人告诉我,这本应被分开,一是防止抹灰裂开,二是为了声学隔离。
我简单列一下我完成的其他步骤。
(是的,我确实在某些地方偏离了原先的结构设计,但每次偏离前我都和专业人士充分沟通,确认替代方案同样有效甚至更优)
圈梁用模板板固定在墙体上,使其周围都有墙体厚度,也就是17.5厘米。当然四角都有钢筋加固,且每个角都专业施工。这非常重要,你务必查阅相关资料。我记不太清了,但每个角应该用6个角铁,类似:内内、外外、内外,上下同样做法。你最好再仔细确认。
圈梁是带坡度浇筑的,这样我省去了专门为车库门做的过梁。我的圈梁前端高约34cm,后端20cm。车门开孔宽度5米时,圈梁在门洞上方浇筑更低,约55cm。为此,我找结构工程师/钢筋混凝土师设计了一副对应钢筋直径的钢筋箍笼,然后我自己制作了它。
箍笼长约6.20米,高约52厘米,带有间隔约10cm的箍筋,6根直径16-12毫米的纵向钢筋。为此,我在门口的墙体支撑处顶部预留了石块空间,让钢筋笼多出一定的支撑面积,分担整个过梁的压力(每个过梁都需要一定的支撑面积)。
为了加大坡度,我在圈梁上钉了檩条支架。前面厚约14cm,中间墙10cm,后墙8cm。
檩条是整根铺设,没有采用结构设计中中墙处的檩条接头。不过我也和结构工程师沟通过,他建议檩条后端不要完全钉死,要用较长的钉子钉入,但留出约2cm钉头。这样在屋顶中部受力较大时,中墙不会成为槓杆导致后墙圈梁翘起。
总体上,我做到了约2%的坡度。
另外,我还设计了屋顶的檐口,因为我觉得这样更美观实用。但这里我不详细说明,毕竟未必对每个人有用,或者也可以买长一点的檩条(我这边不行,因为偶然已经有了檩条,但长度不对,没有檐口)。
屋顶后期用22mm的OSB板覆盖,安装屋顶金属板,焊接封口,完成。
写起来很简单,但其中投入了多少调研、时间、勤奋和鲜血啊。我上上周才在零下温度中完成最后的收尾工作。这只是个小插曲而已= D
好了,内容有点多。如果你还想知道更多细节,随时问。我有时间时会乐意和你分享。
最后提醒一下。我写的文字只是简短叙述我所做的事情,不是要求业余爱好者必须照做。我非常重视尽可能专业地建造,因为这是一个一生项目,不是几年就完事。我花了大量时间在Google、Youtube,尤其是与真正专业人士的交谈,特别是在独特、特别的想法上,征求有经验的意见,避免将来全塌或者看起来像拼凑的乱七八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