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ant
2022-03-23 21:08:03
- #1
感谢回复——尤其是“多出的平方米按销售价格计入,少出的平方米只按采购价格扣除”这一点,我发现它在涉及平方米价格的建筑成本讨论中经常被引用。
好吧,那我就给这条加上论坛搜索用的“11ant Skalenpreis Mantra”标签 ;-)
既然你刚好加入了我的帖子,有一句你的口头禅总让我有些困惑:
这里人们通常也会从“无障碍/少障碍,万一年老时需要”的角度来规划房屋。我和大多数论坛成员一样认为,最好是为可预见的未来建房,而不是为所有未来可能发生的状况做准备。
正是如此,另请参见《前瞻性房屋规划的误区》和《什么时候该考虑“养老建房”?》。仅从就业市场的流动性来看,越来越少的房产会传给后代,因此将自住房视为一种“家族传家宝”几乎不再合理(更何况,在重组家庭中,继承关系已不像以前那么线性)。另外还有其他可能出现的状况(更多的痴呆症/较少的关节炎)会影响房屋如何适应限制条件。结论是:房屋更常被传给非亲属的后续居住者,成为“人生阶段伴侣”。顺便说一句,从长远来看这一直是如此,但解释起来就要牵扯很长的历史背景了。
你经常提到,如今不少业主在某个人生阶段会考虑重新建造。
我只是注意到这一趋势而已。当前大约1960年左右出生的人,结合身边的榜样,会在新建和安装楼梯升降机之间作出选择。他们多半目睹过祖父母、(岳)父母、叔叔阿姨们,为了勉强适应怀旧建筑投入了巨额资金。
我总是想知道“在哪里建”?即使他们到了五十多岁,开始执行你的Barthel建议——我很难想象那时候会有足够的空地[...],你和其他人也常会问,这些建筑是否值得保存。
总之,我也经常把老年搬家视为合理的规划选项。但坦白问:你认为这些人在最好的年纪会在哪里建第二栋房子(也就是你常说的“为朋友建的房子”)?
顺便说一句,你后面那点理解错了:第一栋房子是为敌人建的(也就是你自己,那个还以为人生只盖一次房,且经验不足把妥协点放错了位置的人),随后你带着经验指导其他业主(就像这里一样,所谓朋友不必是真实生活中的熟人),第三栋房子(为自己)才是第二套自住房。至于你对找到建筑用地的疑虑,你可能需要更仔细地阅读Barthel建议的帖子(上述内容出处也有更多相关信息)。另外,“新建”并不一定非得是“全新建造”,我也很乐意协助唤醒沉睡的“睡美人”老房子或是在老基址上建新房。
顺便提一句,你不必等到碰巧遇见我才能和我交流:一是我在gmx(de)上的用户名公开,二是在这里你可以在成员名前加“@”,把你选择的讨论者喊到帖子里参与讨论。